编者按:
近年来,随着《流浪地球》、《疯狂的外星人》、《哪吒之魔童降世》、《刺杀小说家》等科幻、奇幻类电影的引人瞩目和巨大成功,“想象力”问题对于中国电影发展的重要价值愈益凸显,甚至可能——预示了一个“想象力消费”时代的来临?!
北京大学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陈旭光较早在《“超验”、“经验”、制片机制与类型化——对当下中国电影突围的几点思考》(《当代电影》,9)、《关于中国电影想象力缺失问题的思考》(《当代电影》,11)中就对“中国电影缺乏想象力”进行过反思,提出要重视电影“超验”维度的创作和“想象力”问题,重估“经验”和“现实主义”,强调重视青年受众主体的想象力诉求,认为“随着市场受众主体和生产主体的不断年轻化,想象力充沛的科幻电影、‘高智商’的惊悚电影、心理恐怖电影,都应该崛起,而且也必然会崛起。”随后,陈旭光在一次“陆川电影《九层妖塔》学术对话会”的发言中提出“想象力消费”的概念:“中国奇幻、玄幻类电影是一种新的文化症候,它顺应的是互联网哺育的一代青年人的消费需求,是在玄幻类、奇幻类电影缺失,以及在儒家传统文化以及现实主义创作制约下的背景中产生的。这有其独特而重大的意义。数字技术与互联网引进,催生了一代人的想象与消费,就是完全无中生有的,跟现实没有任何关联的,要转很多弯的影像消费,这种想象力空前强大的消费力,与以前我们说的艺术的满足,情感的消费,是不一样的。这是一种想象力的消费。”(《想象力的挑战与中国奇幻类电影的探索》(《创作与评论》,4)。
年随着《流浪地球》的横空出世和所谓“科幻电影元年”的莅临,陈旭光在《中国科幻电影与“想象力消费”时代登临》(《北京青年报》)、《中国电影呼唤“想象力消费”时代》、《类型拓展、“工业美学”分层与“想象力消费”的广阔空间——论流浪地球的“电影工业美学”兼与疯狂外星人比较》(《民族艺术研究》,3)等文中进一步阐释电影的想象力问题并呼吁中国电影的“想象力消费”时代,引发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