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载《财会月刊》年第8期
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公司财务研究取得了明显的进展,但在经济发展新时期,我国的公司财务研究也需要与时俱进,适应时代的发展。本文通过对根植于新时代中国发展实践的公司财务研究进行反思后认为:在公司财务研究中存在Top-downApproach滥用问题以及上市公司数据、标准化数据和浅层数据泛用问题,对此,应当规避“攀爬陷阱”及“小数定律陷阱”;理论与模型、技术与方法、规则与政策,三者是公司财务研究的有机组成部分,应当规避“理论模型陷阱”;不能将公司财务中的现象当做重大现实问题和科学问题来研究,忽视学术研究的严肃性、规范性和创新性,应规避“现象陷阱”;审视根植于中国实践的公司财务重大现实问题背后的制度与理论逻辑,应规避“错配陷阱”。公司财务;理论研究;中国实践;学术生态
近年来,我国公司财务研究面向国际学术前沿、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面向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需求,立足于新时代我国公司改革、创新、发展和国际化的实践,坚持问题导向、学术标准和中国特色,不断深入挖掘新素材、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取得了明显的进展。根据不完全统计,~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共资助工商管理学科的研究项目项,其中公司财务领域有项,占比达14.57%(另有会计与审计领域项,占比达9.69%);~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资助工商管理学科研究项目项,其中会计、审计与财务管理领域有项,占比达27.53%。在UTD24和FT50学术期刊目录中的39种与工商管理学科关联度较大的学术期刊之中,~年我国学者(暂未包括港澳台学者)发表了与工商管理学科相关的英文论文篇,占同期这些期刊发表论文总数(篇)的6.74%,其中,公司财务领域有85篇,占同期公司财务领域发文总数(篇)的6.29%,与工商管理其他领域比例相当。
《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要科学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我国的公司财务研究也需要与时俱进。由此,笔者对根植于新时代中国发展实践的公司财务研究进行反思,提出五点值得思考的问题,与财务学术界的同行进行交流。①
一、攀爬陷阱
1.Top-downApproach在公司财务研究中的滥用。Top-downApproach(简称“TDA方法”)的逻辑思维方法是在20世纪末21世纪初,由当时香港中文大学的黄德尊教授等首先在华人公司财务与会计学术圈提出并倡导的一种新的逻辑思维方式,其主要逻辑框架和思路是:公司财务与会计是最底层的经济管理活动,财务行为和会计行为深受公司层面、市场层面、国家层面制度体系和治理体系的影响。其中,公司层面的治理体系涉及公司边界(垂直化结构和多元化结构)、股权与控制权和公司治理结构(如董事会、高管激励机制和声誉机制);市场体系涉及产品、劳动力、经理和资本等各类型市场;国家层面的制度体系则包含法律体系(立法与司法)、政府运作体系(政府管制和公共部门管理)、社会系统(宗教、意识形态、习俗和社会规范)。根据上述逻辑和思路研究公司财务与会计,特别是分析公司财务决策的动机、公司财务政策的制定及其实施效果等必然要联系公司层面,甚至市场层面和国家层面的制度因素和治理体系。为此,黄德尊教授还画出了清晰的Top-downResearchFramework(简称”TD研究框架“),详见图1。
这个研究框架呈分层的正三角形:底层为公司(里面从下往上依次涉及公司财务与会计、公司治理结构、股权与控制权、垂直化结构和多元化结构);中间层为市场体系;最上层为国家制度体系。这是一种研究公司财务需向上看的思维方式,也是一种自上而下的逻辑方法。
近十多年来,我国公司财务领域的研究广泛采用TDA方法。大量的公司财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