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大津
■福建师大外国语学院教授
■英语语言文学博士点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两年前,学院领导邀请一些老教授或中年教授将个人已发表的论文结集出版。这一初衷肯定很好——教授文集出版了,可以给青年教师参考;在他们教学和科研起步之时,这些文集应该会有参考价值的。我当时想法是:不,暂不参与,我不想出版个人论文集。这出于两方面考虑:一是从学生时代研读英语到教研三十多年之后,觉得自己并没有发表很多高水平论文;二是出版论文集似乎是给自己一生的科研画了个句号,“结集”似乎意味“终结”,而我眼下感觉自己尚未痴呆,大脑捣鼓文字活,还转得动,有时还转得挺快的,不想这么早就给自己的“玩字”人生画个句号。两年时间一晃而过,其间于年暑假,为完成一个必须结题的项目而码字,那好像不是“玩字”,而是玩命!这次不必为任何项目结题而写作,应该可以完成一部自己感兴趣的专著了。计划中的书名有好几个,如果老天垂爱,让我始终保持一种老顽童心智,而且肌体也不出现任何不适,那么在不断学习、不断充电的过程中,的确可以一部接一部脱稿后再联系出版。只是想聚焦的自设课题太多,反而一时不知先往哪个方向下手。想想现在虽然尚未退休,但从事教学和科研也有三十多年了,以往发表的文章似乎都与语言学习、语言使用或外语教学有关,而眼下面对不少本、硕、博学生的学习和科研状态,面对不少高校中青年教师的教学和科研状态,看在眼里,急在心头。似乎他们很纠结,而我的确有不少心里话想跟他们交流。因此,论文集思路可以有,但必须改换一种风格,与读者更好地交流。我的第一篇文章是在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硕士毕业进入高校,开始承担英语专业教学工作后,结合教学或读书思考,断断续续发表论文,从未认真统计过已发表多少篇,而且即使现在为尽量讲好个人教研故事,努力搜寻自己的大脑,查遍家里书房乃至各个角落,也无法统计总共发表了多少篇。有学生上知网查询后发来我曾经发表过的文章,我才猛然想起:“哦,对,以前曾发表过这篇文章。”也有另一种情况:学生上了知网查询未发现的,我却紧握手中纸质实物,想着如何融入我的系列学术故事,而且发表拙文的学术刊物明明白白标注有国家正式刊号。无论如何搜肠刮肚,回忆自己一路走来究竟发表了多少篇文章,无论记忆多么模糊,有一点是肯定无疑的:我绝对没有取得像许多专家那样著作等身的成绩。另一点也同样肯定无疑:虽然没有大作问世,但也是篇篇学有所得、有感而发的,因为这辈子还真是全凭一种“玩字”兴趣,顺其自然而作,从来没有为职称晋升而纠结过,从来没有随意拼凑文字以求发表。前头说过,论文集思路可以有,但不想原封不动、一篇不漏地结集出版,呈现给读者,而是聚焦某些话题,选择几十篇文章,在原先文章的基础上,回忆选题缘由和来龙去脉,外加现在“回头看”的心得体会。我想这种设计不会吓到一大批本来就对论文集不感兴趣的读者。说实在的,如今不少“专著”躺在某个角落无人问津的情况太多了。如果我以传统文集形式出版一本书,结果读者读不下去,那还是不出版为好。无新不出炉——本无为谋生而出书的主观需求啊。有一天灵感突然而至:何不来个茶余饭后说书形式,结合自己已发表的一些文章,无须悉数收入,就语言、言语和文化在教学与研究中的互动关系,一幕幕电影回放式生发开去,形成“章回故事集”专著?在内容方面,很难按照论文发表时间顺序来编排,因为时隔多年发表的文章如果与前面的话题一样,后发的文章是基于前头文章的深化思考,或前头文章略有涉及却未能充分展开加以明晰,则可能相并而论,更重要的是以往所发文章内容与写作风格需要调整一下,结合本书书名,进行再叙事。有几条简单理由:1当初每发表一篇论文都要按照拟投稿刊物的格式要求来写,而说书形式体现的是说书人的个人风格,读者喜欢就读得下去,不喜欢也无法改变说书人的个性;2后头发表的文章可能与前头已发文章有些重复内容,前头文章题目进入后头文章的参考文献,如果不做任何变动,在读者眼里就成了冗余信息,有可能浪费篇幅和笔墨;采用说书形式,而不是已发文章原封不动的全文汇编,好处在于可以高度概括原文内容,又可以紧扣每篇“故事”主题,交代已发文章的选题与拓展的来龙去脉;3全书添加了与个人本、硕、博研读期间有关的回忆,添加些参加国际或国内学术会议的主旨发言内容,夹叙夹议,以期经过前后梳理,让原先零散的珠子由当下思考所形成的一根柔软的钢丝串起来,成为一部话题分明、衔接自然、说书风格的专著,其中有些尚未发表的回忆文章和会议发言,乍看起来似乎“穿越时空”,但总体上则是由近及远或远近互文,力求折射出我个人本、硕、博求学经历和教学与研究的线性时间发展脉络。任何一项文字活,都有作者心目中的读者。本书读者定位为本、硕、博学生和高校中青年教师,风格力求雅俗共赏,保持我个人一贯的修辞偏好。话题虽然属于学术范畴,但茶余饭后聊天形式应该可行。一本书从写作到出版融入了作者和出版社的人力、物力、财力和精力,如果读者读不下去,真有点“谋财害命”的感觉。非论文集形式谈论文,讲好自己的人生故事,算是超越自我,也算超越眼下国内论文完整汇编形式的一种突破与创新。如果不成,我宁可将以往所有已发论文束之高阁。谦逊如我者也有“玩字人”的个性,抹杀个性等于抹杀灵魂,那我只能解甲归田,自娱自乐,玩自己的文字,走自己的路。(本文节选自《语言·言语·文化——跨学科视域下的外语教学与研究》序言,有删减)推荐阅读点击图片,可直接下单
《语言·言语·文化——跨学科视域下的外语教学与研究》
林大津著福建人民出版社年12月出版本书将作者发表的部分文章按照话题相关度合写为20篇“学术故事”,在语言学、言语交际学、跨文化交际学、修辞学、翻译学和语用学等跨学科视域下,从理论上梳理语言、言语和文化的关系,讲述外语教学与科研活动并驾齐驱的互动关系,与本、硕、博在读生和中青年外语教师交流心得体会,促进跨学科视域下交叉学科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