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中国传媒大学担负着为我国培养传媒领域高层次人才的重任,能否培养和造就一批理想信念坚定、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起来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对做好新时期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及促进我国传媒事业的发展意义重大。年5月,学校在原“五四团校”的基础上成立“青年马克思主义学院”(以下简称青马学院),由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与校团委联合办学,以培育优秀学生骨干作为突破口,打造思政工作的新平台,将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引向深入。
青马首期学员通过一年的系统理论学习和实践考察,不断提高综合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分析问题的能力,努力成为学生工作中的骨干与领袖,为国家建设发展贡献力量。而作为马克思主义坚定的拥护者、信仰者、传播者与实践者,青马学员们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同时结合自身专业知识对十九大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时代青年、网络意识形态、人工智能技术等内容进行深入学习研究并撰写了结业论文。结业论文作为一项重要的考核形式,不仅展现了青马学院思政教育的工作成果,也是青马学员茁壮成长的有力见证。特此选取部分优秀论文与大家交流分享,用传媒专业特色弘扬新时代精神,带动更多青年学子共同作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者、传播者和实践者,进一步发挥辐射作用。
(??音乐:段得路作词:陈逍点击即可收听!超级燃~)
浅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中国特色内涵
及现实指导意义
——基于对党的十九大报告的解读
新闻学院传播学魏雪莹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
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党和国家发展的高度出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的概括与把握,将其视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内涵。这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体现在是一种思想文化的结晶,更赋予其长远的文化战略意义。探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缘何能够代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方向,分析其内在的“中国特色”内涵,成为正确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从中培养文化自信的必经之路。
一、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从性质上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其本质是社会主义的文化。之所以说它是社会主义文化,原因就在于它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马克思主义文化基本原理作为其理论基石。这从根本上体现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主义本质,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之“中国特色”的第一点体现。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的分量就更重了,贯穿整个报告之中。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方略“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首先提出并强调的就是“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可见,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要求与本质特征。
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的执政党,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在对外输出自己的文化与价值观念时,倘若失去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就十分容易受到西方所谓的“普世价值观”的影响,逐渐走向怀疑自己、否定自己的道路。世界上一些无产阶级的执政党之所以发生多米诺骨牌似的垮台,亡党亡国,其实就是因为他们背叛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犯了价值观念的致命错误。因此,我们的文化始终高举马克思主义的大旗,既是中国特色的重要体现,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理论根基。
二、优秀传统文化为架构
从架构上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出发,提出了不同的价值观要求,即“三个倡导”。国家层面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层面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个人层面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三个倡导”的结构扎根于儒家传统文化中“家国同构”的宗法观念,同时又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创造性改造,使得我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之“中国特色”的第二点体现。
但就这一点存在不少争论的声音。以西方核心价值观念来看,“自由”、“平等”、“民主”、“科学”等这些追溯至文艺复兴时期的价值观念自诞生以来就并不特指是某一方面的诉求。于西方文明而言,国家、社会、个人是三位一体的,国家是个人意志的凝结体,三者间并不存在界限。因此不少西方声音抨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这一点上所表现出的“阶级性”,而推崇其宣扬的“普世价值”。
笔者认为此类质疑是站不住脚的。首先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进行反驳。马克思主义的国家本质论认为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那么,国家是由统治阶级对国民进行统治的一个结果,它必定带有不同于个人层面的价值要求。对国家层面而言,形成的是统治阶级从统治角度(即“治国”)出发对被统治阶级的价值观念要求,必定带有阶级性。同时,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认为,文化是人的有目的的活动,不同意识形态主导的文化活动必定带有着意识形态属性。因此西方推崇的所谓“普世价值”的背后也必定带有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属性。那么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一定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科学辩证地看待文化的本质,回应质疑。
其次是从中西方文化之间存在群己观念差异这一客观现实出发来反驳质疑声。西方一直以来奉行的是个人主义的群己观念,而中国传统的群己观念是自我主义。正如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所分析的,由自我主义形成的社会具有差序格局的特点,个体在划分群体时有着明确的“自我中心意识”与“差序感”,这与西方的个人主义不同。对于个人主义来说,在每个群体中个体之间独立平等,这也就意味着群体先于个体而存在。因为没有谁“大”过谁,只有保障群体的利益,个体的利益才能保障。但对于奉行自我主义的传统中国来说,以血缘地缘为依据划分自己的利益相关群体就像一种文化上的“本能”,“我”是社交圈的中心,家庭是第一个首属群体,依次向外“推”出。可以看出,“国家”、“社会”这类十分抽象的群体在一定程度上就成了人们心中的那个“利益最不相关者”。这也是儒家要以“个人-家庭-社会-国家”的顺序倡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普通人实现政治抱负的原因所在了。这一群己观念正是儒家文化中带有人伦等级色彩的差序观念影响的结果。那么,正是因为自我主义的群体观念长久地存在于中国文化中,国家在输出价值观念教育时,强调从高到低存在着不同层面的群体就显得尤为必要,把国家摆在首位,这对凝聚个体起到重要作用。
与此同时,我们也能发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传统儒家所倡导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间存在着性质上的不同。儒家倡导“个人-家庭-社会-国家”的道德秩序,个人需要做到“克己复礼”以实现自身达到所谓“仁”的境界后,再去对外施以“仁”。在孟子的儒家观念里,甚至推崇“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道德追求,先维护自身利益,再维护公共利益。这与马克思主义所提出的“追求全人类、各民族自由解放”的集体主义原则相背。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边从道德体系架构上充分吸收并尊重已经根植于中国人道德观念中的群己划分的文化惯性,另一边又剔除出传统观念中“利己利私”的一面,从顺序上明确强调“国家-社会-个人”的无私为公意识。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体现,它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之上,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不竭源泉。
三、西方优秀文化为借鉴
从内容发展上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借鉴并吸收了近代以来西方文化中一些优秀的思想文化精髓。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关于文化的理论坚决反对文化排外主义,主张尽量吸收进步的外国文化,尤其是西方文化中的科学理性精神、现代人文精神、近代民主法治精神等,成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他山之石”,同时不忘与我国文化有机结合。这使得我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西方文化相比,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不断创新得来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之“中国特色”的第三点体现。
具体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二十四字内容来看,这里以“自由”为例分析。14至17世纪发源于意大利几个小城市的文艺复兴运动在两个世纪内便席卷了整个欧洲,掀起了一场又一场呼唤“人文主义”的祛昧运动。这时候,人们号召摆脱教会的控制,重新石家庄能够治好白癜风的医院河南白癜风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