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論文實為對生命與知識的反身性辨證,透過自身生命歷史的縱向與橫向座標的限制、碰撞及自我批判和反省,以身體的情感與記憶作為方法,還原作為現代女性的我的文化身體形成與情感哲學的田野報告。論文朝向的進路從中年的個體「轉身」、「返家」,浮出「抵抗」一直以來用功最多的儒學研究,知覺到來自底層經驗的身體,不斷地想探出頭和孔老夫子(泛指知識)對話。嘗試透過自我批判民族誌式的言說、辯證、澄清,橫越庶民記憶的人文地理,交織文學與哲學的敘事面貌,從自身身體撕裂的經驗,揭露知識份子思想與底層文化的斷裂現象,將身體的情感和記憶譜入世之顯學的儒家哲學作為底藴,覓尋一條互相滲透的文化記憶新徑。
目录
謝誌…….Ⅰ摘要……Ⅱ目次……Ⅲ第壹章緒論………1第一節研究動機…1第二節問題意識……9第三節文獻田野與探究路徑……16第貳章記憶的倫理………42第一節玉凰理髮廳…42第二節母親親手紋我身體地圖:病與藥………69第三節失去監獄的囚犯……87第叄章我的身體情感田野………第一節童年的神蹟神壇…第二節童星手中的「慌」人手記……第三節儒學的慰藉與傷害………第肆章反身性的自我批判…第一節多重父權附身與女儒生的對話……第二節受傷的觀察者:女性身體經驗日記…第三節情感的理趣:情意我的歸宿……第伍章結論…………參考文獻…………附錄(1)…………附錄(2)…………附錄(3)………
参考文献
一、古典文獻(略依四部次序排列)(清)阮元校刻:《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周易正義》,上冊(全二冊),北京:中華書局,年1月重印。(清)阮元校刻:《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尚書正義》,上冊(全二冊),北京:中華書局,年1月重印。(清)阮元校刻:《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周禮注疏》,上冊(全二冊),北京:中華書局,年1月重印。(清)阮元校刻:《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儀禮注疏》,上冊(全二冊),北京:中華書局,年1月重印。(清)阮元校刻:《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禮記正義》,上冊(全二冊),北京:中華書局,年1月重印。(清)阮元校刻:《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論語注疏》,下冊(全二冊),北京:中華書局,年1月重印。(清)阮元校刻:《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孝經注疏》,下冊(全二冊),北京:中華書局,年1月重印。(清)阮元校刻:《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孟子注疏》,下冊(全二冊),北京:中華書局,年1月重印。(宋)朱熹:《四書集注》,臺北:世界書局,年10月6版。(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臺北:大安出版社,年。。(宋)朱熹:《四書或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年。(宋)普濟著,蘇淵雷校點:《五燈會元》(全三冊),北京:中華書局,年。(明)張岱著;朱宏達校點:《四書遇》,杭州:浙江古籍出版,年。(清)皮錫瑞:《經學歷史》,北京:中華書局,年重印。黎明文化編輯部編著:《王陽明傳習錄及大學問》,臺北:黎明文化,年。(西漢)劉向:《列女傳》,臺北:廣文書局,年。(清)王懋竑撰:《朱子年譜》,臺北:世界書局,年4月3版。(清)王懋竑撰,何忠禮校點:《朱熹年譜》,北京:中華書局,年重印。王光照、王燕均校點:《朱子全書》(全二十七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年。(宋)黎靖德編,王星賢校點:《朱子語類》(全八冊),北京:中華書局,年重印。(宋)朱熹撰,(明)陳選注:《小學集註》,臺北:臺灣中華書局,年臺四版。(宋)朱熹撰,(清)張伯行集解:《小學集解?四書集注》(全一冊),臺北:世界書局,年10月6版。(宋)朱熹撰:《孝經刊誤》,臺北:藝文,年。(宋)程顥、程頤撰,潘富恩導讀:《二程遺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年12月(年3月重印)。(宋)陸九淵著,鍾哲校點:《陸九淵集》,北京:中華書局,年。(宋)胡宏著,吴仁華校點:《胡宏集》,北京:中華書局,年。(明)王守仁撰,吴光等編校:《王陽明全集》(全三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年。(明)羅近溪撰:《盱壇直詮》(羅近溪語錄),臺北:廣文書局,年四版。(明)王艮撰:《王心齋全集》,臺北:廣文書局,年三版。(明)李贄著:《初潭集》,北京:中華書局,年。(明)李贄著:《焚書?續焚書》,北京:中華書局,年。(明)劉宗周撰,吴光主編:《劉宗周全集》(全六冊),杭州:浙江古籍出版,年。(明)呂坤著:《呻吟語》,臺北:志一出版,年。(明)陸紹珩著:《醉古堂劍掃》,臺北:老古文化,年五版。(清)王永斌撰,徐永斌注評:《圍爐夜話》,臺北:木馬文化,年。(清)張伯行編:《續近思錄?廣近思錄》,臺北:世界書局。(清)孫希旦撰:《禮記集解》(上下冊),臺北:文史哲出版,年。(清)朱彬撰:《禮記訓纂》(上下冊),北京:中華書局,年。(清)王先謙著:《荀子集解》(全一冊),臺北:華正書局,年9月初版。黎翔鳳撰;梁運華整理:《管子校注》(全三冊),北京:中華書局,年重印。沈善洪主編,吳光執行主編:《黃宗羲全集?明夷待訪錄》(冊一),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年。沈善洪主編,吳光執行主編:《黃宗羲全集?孟子師說》(冊一),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年。沈善洪主編,吳光執行主編:《黃宗羲全集?宋元學案》(冊三~六),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年。沈善洪主編,吳光執行主編:《黃宗羲全集?明儒學案》(冊七~八),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年。楊家駱主編:《袁中郎全集》,臺北:世界書局,年。二、研究論著(按作者姓氏筆畫排序)1.近人專著(日)一青妙著,辛如意譯:《我的箱子》,臺北:聯經出版,年。丁玫著:《為了靈魂的純潔而含辛茹苦:艾?巴?辛格與創傷書寫》,杭州:浙江大學出版,年。(日)大貫惠美子著,堯嘉寧譯:《被扭曲的櫻花:美的意識與軍國主義》,臺北:聯經出版,年。(澳)大衛?登伯勒(Denborough,D.)著;冰舒譯:《集體敘事實踐:以敘事的方式回應創傷》,北京:機械工業出版,年。(日)上野千鶴子著;劉靜貞、洪金珠譯:《父權體制與資本主義:馬克思主義之女性主義》,臺北:時報文化,年。(日)上野千鶴子著;吳詠梅譯:《近代家庭的形成和終結》,大陸:商務印書,年。(日)上野千鶴子著;楊士堤譯:《厭女:日本的女性嫌惡》,臺北:聯合文學,年。(日)井上靖著,吳繼文譯:《我的母親手記》,臺北:無限出版,年。(日)井上靖著,吳繼文譯:《初始——井上靖的童年與青春》,臺北:無限出版,年。方東美:《科學哲學與人生》,臺北:黎明文化,年修訂初版。王汎森:《權力的毛細管作用:清代的思想、學術與心態》,臺北:聯經,年。王汎森:《執拗的低音:一些歷史思考方式的反思》,臺北:允晨文化,年。王邦雄等著:《中國哲學史》(上下冊),臺北:里仁書局,年。王忠林注譯:《新譯荀子讀本》,臺北:三民書局,年。王德威:《歷史與怪獸:歷史,暴力,敘事》,臺北:麥田出版,年。王明珂:《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年。王明珂:《反思史學與史學反思:文本與表徵分析》,臺北:允晨文化,年。毛禮銳、邵鶴亭、瞿菊農合撰:《中國教育史》,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年。古清美:《明代理學論文集》,臺北:大安出版,年。古清美:《慧菴存稿,一,慧菴論文集》,臺北:大安出版,年。古清美:《慧菴存稿,二,顧涇陽、高景逸思想之比較研究》,臺北:大安出版,年。甘陽:《通三統》,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年。(德)卡爾?曼海姆著;黎鳴、李書崇譯:《意識形態與烏托邦》,北京:商務印書,年。(美)田浩:《朱熹的思維世界》,臺北:允晨文化,年增訂版。尼采著;劉崎譯:《瞧!這個人》,臺北:志文出版,年(美)史景遷著;溫洽溢譯:《前朝夢憶——張岱的浮華與蒼涼》,臺北:時報文化,年。安?法第曼(AnneFadiman)著;湯麗明、劉建台、楊佳蓉譯:《黎亞:從醫病衝突到跨文化誤解的傷害》,臺北:大家出版,年。艾爾?艾佛瑞茲(AlAlvarez)著;王慶蘋、華宇譯:《野蠻的上帝:自殺的人文研究》:臺北:心靈工坊文化,年。艾倫?法蘭西斯(AllenFrances)著;黃思瑜譯:《救救正常人》,臺北:左岸文化,年。(徳)加達默爾(Gadamer,H.G.)著;洪漢鼎譯:《真理與方法》(上下卷),上海:上海譯文出版,年(年重印)。加斯東?巴舍拉(GastonBachelard)著;龔卓軍、王靜慧譯:《空間詩學》,臺北:張老師文化,年。(德)卡爾?雅斯貝斯(KarlJaspers)著;王德峰譯:《時代的精神狀況》,上海:上海譯文出版,年。卡勒德?胡賽尼(KhaledHosseini)著;李靜宜譯:《追風箏的孩子》,臺北:木馬文化,年。西格蒙德?佛洛伊德(SigmundFreud)著;孫名之譯:《夢的解析》,臺北:左岸文化,年。西蒙?徳?波娃著;邱瑞鑾譯:《第二性》(全三冊),臺北:貓頭鷹出版,年。(法)米歇爾?傅柯(MichelFoucault)著;鄭義愷譯:《傅柯說真話》,臺北:群學,年。(法)米歇爾?福柯著;劉北成、楊遠嬰譯:《瘋癲與文明:修訂譯本》,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年。(法)米歇爾?福柯著;劉北成、楊遠嬰譯:《規訓與懲罰:修訂譯本》,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年。(法)米歇爾?福柯著;王楊譯:《精神疾病與心理學》,上海:上海譯文,年。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中國哲學之簡述及其所涵蘊之問題》,臺北:臺灣學生,年。牟宗三:《圓善論》,臺北:臺灣學生,年。牟宗三:《心體與性體》(共三冊),臺北:正中書局,年初版。牟宗三:《現象與物自身》,臺北:臺灣學生,年。牟宗三:《從陸象山到劉蕺山》,臺北:臺灣學生,年。牟宗三:《佛性與般若》(上下冊),臺北:臺灣學生,年修訂版。江文也著,楊儒賓譯:《孔子的樂論》,臺北:喜瑪拉雅基金會發行,年。朱劍心選注:《晚明小品選注》,臺北:臺灣商務,年。朱天文:《荒人手記》,臺北:新經典圖文傳播,年。余英時:《歷史與思想》,臺北:聯經出版,年。余英時:《中國知識階層史論?古代篇》,臺北:聯經出版,年。余英時:《朱熹的歷史世界》(上下篇),臺北:允晨文化,年。余英時:《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臺北:聯經出版,年。余英時:《知識人與中國文化的價值》,臺北:時報文化,年。余英時著;侯旭東等譯:《東漢生死觀》,臺北:聯經出版,年。余英時:《人文與理性的中國》,臺北:聯經出版,年。余英時:《人文與民主》,臺北:時報文化,年。余光中:《記憶像鐵軌一樣長》,臺北:洪範書局,年。余安邦主編:《身體、主體性與文化療癒:跨域的揉搓與交纏》,臺北:中研院,年。余德慧:《詮釋現象心理學》,臺北:心靈工坊,年。束景南:《朱熹年譜長編》(上下卷),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年。束景南:《朱子大傳》,北京:商務印書館,年。束景南:《朱熹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年。(美)狄百瑞(Wm.TheodoredeBary)撰;李弘祺譯:《中國的自由傳統》,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印行,年第二次印行。(美)狄百瑞(Wm.TheodoredeBary)著;黃水嬰譯:《儒家的困境》,北京:北京大學出版,年。(美)狄百瑞(Wm.TheodoredeBary)著;何兆武、何冰譯:《東亞文明:五個階段的對話》,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年。(美)狄百瑞(Wm.TheodoredeBary)著;尹鈦譯:《亞洲價值與人權:如家社群主義的視角》,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年。休斯頓?史密士(HustonSmith)著;劉安雲譯:《人的宗教》,臺北:立緒文化,年。呂妙芬:《孝治天下:《孝經》與近世中國的政治》,臺北:聯經出版,年。巫仁恕:《品味奢華:晚明的消費社會與士大夫》,臺北:中研院?聯經出版:年。李明輝:《儒家與康德》,臺北:聯經出版,年。李明輝編:《中國經典詮釋傳統(二)儒學篇》,臺北:喜瑪拉雅基金會,年。李廣柏注譯,李振興校閱:《明夷待訪錄》,臺北:三民書局,年。李歐塔(Jean-FrancoisLyotard)著;車槿山譯:《後現代的狀態:關於知識的報告》,臺北:五南,年。李豐楙、廖肇亨主編:《沈淪、懺悔與救度:中國文化的懺悔書寫論集》,臺北:中研院,年。李貞德主編:《中國史新論——性別史分冊》,臺北:中研院,年。李澤厚:《中國古代思想史論》,臺北:三民,年。沈從文:《沈從文自傳》,臺北:聯經出版,年。沈清松:《呂格爾》,臺北:東大,年。何炳棣著;徐泓譯注:《明清社會史論》,臺北:聯經出版,年。何宗美:《明末清初文人結社研究續編》,北京:中華書局,年。杜維明:《現代精神與儒家傳統》,臺北:聯經出版,年。杜維明:《儒家思想:以創造轉化為自我認同》,臺北:東大,年。杜保瑞:《北宋儒學》,臺北:臺灣商務,年。杜保瑞:《南宋儒學》,臺北:臺灣商務,年。(法)亨利?伯格森著;彭海濤譯:《道德和宗教的兩個來源》,合肥:安徽人民出版,年。(法)亨利?伯格森著;姚晶晶譯:《物質與記憶》,合肥:安徽人民出版,年。(法)亨利?伯格森著;肖聿譯:《材料與記憶》,北京:北京聯合出版,年。(法)亨利?伯格森著;吳士棟譯:《時間與自由意志》,北京:商務印書館,年。(美)克勞福德,(美)昂格爾著;許敏敏、宋婧、李岩譯:《婦女與性別》(上下冊),北京:中華書局,年。周作人原編,龔鵬程導讀:《明人小品集》,臺北:金楓出版社,年1月初版。周作人:《周作人全集》,臺北:藍燈出版,年。周作人:《周作人精選集》,臺北:獨家出版社,年2月初版。周婉窈:《海行兮的年代:日本殖民統治末期臺灣史論集》,臺北:允晨文化,年。周博裕主編;狄百瑞等著:《傳統儒學的現代詮釋》,臺北:文津出版,年。周愚文:《宋代兒童的生活與教育》,臺北:師大書苑,年。吳兆路:《中國性靈文學思想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年。吳承學:《晚明小品研究》,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年。吳汝鈞編著:《佛教思想大辭典》,臺北:臺灣商務,年。吳怡、張起鈞:《中國哲學史話》,臺北:三民書局,年。吳展良:《朱子研究書目新編-》,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初版中心,年初版二刷。吳家駒注譯;黃志民校閱:《菜根譚》,臺北:三民書局,年。吳乃德:《百年追求:臺灣民主運動的故事?卷二,自由的挫敗》,臺北:衛城出版,年。吳明益:《天橋上的魔術師》,臺北:夏日出版,年。吳明益:《單車失竊記》,臺北:麥田出版,年。林文月:《午後書房》,臺北:洪範書店,年。林文月:《飲膳札記》,臺北:洪範書店,年初版。林文寶:《歷代啟蒙教材初探》,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年。林芳玫等著:《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臺北:女書文化,年。林美惠:《朱子的政治禮攝系統》,臺南復文書局,年。林徐達:《詮釋人類學:民族誌閱讀書寫的交互評註》,苗栗:桂冠圖書。年。金春峰:《朱熹哲學思想》,臺北:東大,年初版。孟淑慧:《朱熹及其門人的教化理念與實踐》,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年。肯尼斯?格根(KennethJ.Gergen)著;郭慧玲等譯:《語境中的社會建構》,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年。肯尼斯?格根(KennethJ.Gergen)著;許婧譯:《醞釀中的變革:社會建構的邀請與實踐》,臺北:心靈工坊,年。佛斯特著;李文彬譯:《小說面面觀》,臺北:志文出版,年。佛洛姆著;孫石譯:《自我的追尋》,臺北:志文出版,年。佛洛姆著;孟祥森譯:《愛的藝術》,臺北:志文出版,年。佛洛姆著;劉宗為譯:《逃避自由》,臺北:木馬文化,年。阿德勒著;黃光國譯:《自卑與超越》,臺北:志文出版,年。阿盛:《行過急水溪》,臺北:九歌出版,年增訂新版。(德)阿斯特莉特?埃爾(Erll,A.)著;馮亞琳譯:《文化記憶理論讀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年。(以)阿維夏伊?瑪格利特(Margalit,A.)著;賀海仁譯:《記憶的倫理》,北京:清華大學出版,年。尚-保羅?沙特(Jean-PaulSartre)著;陳宜良等譯:《存在與虛無》,臺北:左岸文化,年。東尼?賈德(TonyJudt)著;區立遠譯:《山屋憶往:一個歷史學家的臨終自述》,臺北:左岸文化,年。范壽康:《朱子及其哲學》,臺北:臺灣開明書店,年2月3版。(美)威廉?詹姆斯著(WilliamJames);蔡怡佳譯:《宗教經驗之種種》,臺北:立緒文化,年。(美)威廉?詹姆斯著(WilliamJames);郭賓譯:《心理學原理》,北京:九州出版社,年。侯外盧、邱漢生、張豈之主編:《宋明理學史》(共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年10月重印。洪子偉編:《存在交涉:日誌時期的臺灣哲學》,臺北:中研院、聯經,年。姜葳著:《女性密碼:女書田野調查日記》,臺北:三民,年。胡慧玲:《百年追求:臺灣民主運動的故事?卷三,民主的浪潮》,臺北:衛城出版,年。哈伯瑪斯著;郭官義、李黎譯:《哈伯瑪斯:認識與旨趣》,臺北:風雲論壇,年。紀元文、李有成主編:《生命書寫》,臺北:中研院歐美所,年。(日)島田虔次著;甘萬萍譯:《中國近代思維的挫折》,南京:江蘇人民出版,年。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年。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臺北:學生書局,年2月初版,年。徐興無注譯;侯迺慧校閱:《新譯金剛經》,臺北:三民書局,年。高瑞泉編選:《理性與人道——周作人文選》,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年。高明士:《東亞古代的政治與教育》,臺北:喜瑪拉雅基金會,年。高明士:《中國教育史》,臺北:臺大出版中心,年初版。亞羅姆(IRVIND.YALOM)著;方紫薇、馬宗潔等譯,謝珮玲、楊大和校閱:《團體心理治療的理論與實務》,臺北:桂冠圖書,年。亞當?史密斯(AdamSmith)著;謝宗林譯:《道德情感論》,臺北:五南,年二版。(德)施密茨著;龐銓、馮芳譯:《身體與情感》,杭州:浙江大學出版,年。(日)荒木見悟著;廖肇亨譯:《明末清初的思想與佛教》,臺北:聯經出版,年。(德)韋伯(MaxWeber)著;康樂,簡美惠譯:《宗教社會學》,臺北:遠流,年。(德)韋伯(MaxWeber)著;康樂,簡美惠譯:《中國的宗教:儒教與道教》,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年。(德)韋伯(MaxWeber)著;錢永祥等譯:《學術與政治:韋伯選集.Ⅰ》,臺北:遠流,年。(法)埃馬紐埃爾?列維納斯著;吳蕙儀譯:《從存在到存在者》,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年。馬丁?海德格著;王慶節、陳嘉映譯:《存在與時間》,臺北:桂冠圖書,年。馬克?班克斯(MarkBanks)著;王志弘、徐苔玲、沈台訓譯:《文化工作政治》,臺北:群學,年。索甲仁波切著;鄭振煌譯:《西藏生死書》,臺北:張老師文化,年。班納迪克?安德森(BenedictAnderson)著;吳叡人譯:《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臺北:時報文化,年。孫隆基:《殺母的文化:二十世紀美國大眾心態史》,臺北:臺大出版中心,年。孫隆基:《中國文化的深層結構》,北京:中信出版社,年。孫小玉:《失能研究與生命書寫:失能女性之性/別、身體/政治、與詩/美學》,高雄:中山大學,年。唐香燕:《長歌行過美麗島:寫給年輕的你》,臺北:無限出版,年。康德著;鄧曉芒譯:《純粹理性批判》,臺北:聯經出版,年。夏鑄九、王志弘編譯:《空間的文化形成與社會理論讀本》,臺北:明文書局,年增訂再版。夏林清:《大團體動力——理念、結構與現象》,臺北:五南圖書,年。夏林清:《斗室星空:家的社會田野》,臺北:導航基金會,年。笛卡兒著;錢志純譯:《我思故我在》,臺北:志文出版,年。笛卡兒著;黎惟東譯:《沈思錄》,臺北:志文出版,年。(加)秦家懿著;曹劍波譯:《朱熹的宗教思想》,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年。康韻梅:《中國古代死亡觀之探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文史叢刊之95,年6月。(法)莫里思?梅洛-龐蒂著;姜志輝譯:《知覺現象學》,北京:商務印書,年。(法)梅洛龐蒂(MauriceMerleau-Ponty)著;龔卓軍譯:《眼與心:身體現象學大師梅洛龐蒂的最後書寫》,臺北:典藏藝術家庭,年。理查?史東(RichardStone)著;張敏如譯:《沙發上的說話課》,臺北:經典傳訊文化,年。梁容若:《中國文學史研究》,臺北:三民書局,年。陳榮捷:《朱子新探索》,臺北:學生書局,年初版。陳榮捷:《朱熹》,臺北:東大圖書,年初版二刷。陳榮捷著;楊儒賓等合譯:《中國哲學文獻選編》(上下冊),臺北:巨流,年。陳郁夫導讀:《近思錄》,臺北:金楓出版。陳特:《倫理學釋論》,臺北:東大,年。陳來:《朱子哲學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年。陳來:《朱子書信編年考證》,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年。陳來:《宋元明哲學史教程》,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年。陳來:《宋明理學》,臺北:允晨文化,年。陳燕:《清末民初的文學思潮》,臺北:華正書局,年。陳子善編:《閒話周作人》,浙江:浙江文藝出版社,年。陳書良、鄭憲春著:《中國小品文史》,臺北:桂冠,年。陳翠蓮:《百年追求:臺灣民主運動的故事?卷一,自治的夢想》,臺北:衛城出版,年。陳光興、孫歌、劉雅芳編:《重新思考中國革命:溝口雄三的思想方法》,臺北:台灣社會研究雜誌出版,年。陳香君著;周靈芝、項幼榕譯:《紀念之外:二二八事件?創傷與性別差異的文學》,臺北:臺灣女性藝術協會、典藏藝術家庭出版,年。陳培豐著;王興安,鳳氣至純平編譯:《「同化」的同床異夢:日治時期臺灣的語言政策、近代化與認同》,臺北:麥田出版,年。陳培豐:《想像和界限——臺灣語言文體的混生》,臺北:群學,年。陳少棠:《晚明小品論析》,臺北:源流出版社,年5月初版。陳萬益:《晚明小品與明季文生活》,臺北:大安出版社,年。陳錦釗著,王夢鷗教授指導:《李贄之論文》,臺北:嘉新水泥公司文化基金會出版,年。敏澤:《李贄》,臺北:學生書局,年。曹淑娟:《晚明性靈小品研究》,臺北:文津,年。曹淑娟:《祁彪佳與寓山園林論述》,臺北:里仁,年。郭紹虞:《中國文學批評史》,臺北:五南,年。郭齊家:《中國教育思想史》,臺北:五南,年。許佩賢:《殖民地臺灣近代教育的鏡像:一九三O年代臺灣的教育與社會》,臺北:衛城出版,年。張德勝:《儒家倫理與秩序情結——中國思想的社會學詮釋》,臺北:巨流出版,年。張灝:《幽暗意識與民主傳統》,臺北:聯經出版,年。張健著:《中國文學與文學家》,臺北:時報文化,年。張若華:《三寸金蓮一千年》,香港:中華書局,年。傅大為:《「知識與權力」的空間——對文化、學術、教育的基進反省》,臺北:桂冠,年三刷。甯應斌、何春蕤著:《民困愁城:憂鬱症、情緒管理、現代性的黑暗面》,臺北:臺灣社會研究雜誌社,年。馮友蘭:《中國哲學史新編》(全七冊),臺北:藍燈文化,年。馮友蘭:《中國哲學史》(增訂本全2冊),臺北:臺灣商務,年。馮保善注譯;黃志民校閱:《幽夢影》,臺北:三民,年。勞思光:《解咒與立法》,臺北:三民,年。勞思光:《中國文化路向問題的新檢討》,臺北:東大,年。勞思光:《思辯錄:思光近作集》,臺北:東大,年。勞思光:《歷史之懲罰新編》,香港:中文大學,年。勞思光:《大學中庸譯註新編》,香港:中文大學,年。勞思光:《存在主義哲學新編》,香港:中文大學,年,年。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全三冊),臺北:三民,年三版。勞思光:《康德知識論要義新編》,香港:中文大學,年勞思光:《哲學問題源流論》,香港:中文大學,年。勞思光:《文化哲學講錄》,香港:中文大學,年。勞思光:《虛境與希望——論當代哲學與文化》,香港:中文大學,年。勞思光:《危機世界與新希望世紀——再論當代哲學與文化》,香港:中文大學,年。勞思光:《當代西方思想的困局》,臺北:臺灣商務,年。黃清泉注譯;陳滿銘校閱:《新譯列女傳》,臺北:三民,年二版。黃俊傑:《東亞儒學史的新視野》,臺北:喜馬拉雅基金會,年。黃應貴:《人類學的視野》,臺北:群學,年。黃應貴:《反景如森林:人類學的觀照、理論與實踐》,臺北:三民,年。黃克武:《言不褻不笑:近代中國男性世界中的諧謔、情慾與身體》,臺北:聯經,年。舒蕪:《周作人的是非功過》,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年。喻本伐、熊賢君合撰:《中國教育發展史》,臺北:師大書苑,年。曾春海:《朱熹哲學論叢》,臺北:文津出版,年。畢飛宇:《推拿》,臺北:九歌出版,年。(日)溝口雄三著,(日)小島毅主編;孫歌等譯:《中國的思維世界》,南京:江蘇人民出版,年。(日)溝口雄三著;王瑞根譯:《中國的衝擊》,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年。(日)溝口雄三著;孫軍悅譯:《作為方法的中國》,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年。(日)溝口雄三著;龔穎譯:《中國前近代思想的曲折與開展》,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年。(日)溝口雄三著;鄭靜譯:《中國的公與私?公私》,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年。(日)溝口雄三著;李曉東譯:《李卓吾?兩種陽明學》,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年。葛兆光:《中國思想史》(三卷本),上海:復旦大學,年2版。葛兆光:《宅茲中國:重建有關「中國」的歷史論述》,臺北:聯經,年。葛兆光:《為何「中國」?疆域、民族、文化與歷史》,香港:牛津大學,年。楊牧編:《周作人文選》(共2冊),臺北:洪範書局,年。楊儒賓:《儒家的身體觀》,臺北:中研院,年。楊儒賓、何乏筆主編:《身體與社會》,臺北:唐山出版,年。楊儒賓、祝平次編:《儒學的氣論與工夫論》,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年。楊儒賓:《禮讚》,臺北:聯經,年。楊祖漢:《儒家的心學傳統》,臺北:文津出版,年。楊家駱主編:《袁中郎全集》,臺北:世界書局,年。楊天圍:《以瘋狂之名:英美精神異常的抗辯史》,臺北:心靈工坊,年。葉慶炳:《中國文學史》(上下冊),臺北:學生書局,年。葉國良、夏長樸、李隆獻編著:《經學通論》,臺北:空大,年。葉國良:《中國傳統生命禮俗》,臺北:五南圖書,年。葉紹鈞點注:《傳習錄》,臺北:臺彎商務,年。奧斯卡?劉易士(OscarLewis)著;丘延亮譯:《貧窮文化:墨西哥五個家庭一日生活的實錄》,臺北:巨流,年。愛德華?薩依德(EdwardW.Said)著;王淑燕等譯:《東方主義》,臺北:立緒文化,年。廖玉蕙:《後來》,臺北:九歌出版,年。齊克果著,孟祥森譯:《齊克果日記》,臺北:水牛出版,年。維金尼亞?吳爾芙(VirginiaWoolf)著;張秀亞譯:《自己的房間》,臺北:天培文化,年。趙顯圭:《朱熹人文教育思想研究》,臺北:文津出版,年。趙園:《明清之際的思想與言說》,香港:三聯書店,年。漢娜?鄂蘭(HannahArendt)著,蘇友貞譯:《心智生命》,臺北:立緒文化,年。漢娜?鄂蘭(HannahArendt)著,蔡佩君譯:《責任與判斷》,臺北:左岸文化,年。漢娜?鄂蘭(HannahArendt)著,施奕如譯:《平凡的邪惡:艾希曼耶路撒冷大審紀實》,臺北:左岸文化,年。漢娜?鄂蘭(HannahArendt)著,林宏濤譯:《人的條件》,臺北:商周,城邦文化,年。魯迅:《朝花夕拾》,臺北:風雲時代,年。廖明活:《中國佛性思想的形成和開展》,臺北:文津,年。廖明活:《中國佛教思想述要》,臺北:臺灣商務,年。鄭吉雄:《清儒名著述評》,臺北:大安出版社,年。鄭吉雄編:《東亞視域中的近世儒學文獻與思想》,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年。鄭吉雄:《戴東原經典詮釋的思想史探索》,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年。鄭吉雄主編:《語文、經典與東亞儒學》,臺北:臺灣學生,年。鄭吉雄主編:《觀念字解讀與思想史探索》,臺北:臺灣學生,年。鄭吉雄:《近三百年歷史、人物與思潮》,臺北:臺灣學生,年。鄭志明:《中國意識與宗教》,臺北:臺灣學生,年。鄭志明:《傳統宗教的文化詮釋:天地人鬼神五位一體》,臺北:文津,年。鄢建江:《朱熹《小學》道德教育理論研究》,華齡出版社,年。蔣伯潛廣解:《語譯廣解四書讀本》(全三冊),臺北:啟明書局。蔣夢麟:《西潮》,臺中:晨星,年。蔣竹山:《當代史學研究的趨勢、方法與實踐:從新文化史到全球史》,臺北:五南圖書,年。蔣竹山:《島嶼浮世繪:日治臺灣的大眾生活》,臺北:蔚藍文化,年。蔣竹山:《裸體抗砲:你所不知道的暗黑明清史讀本》,臺北:蔚藍文化,年。蔡振豐編:《東亞朱子學的詮釋與發展》,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年。蔡敦浩、王慧蘭、劉育忠編著:《敘說探究的第一堂課》,臺北:鼎茂圖書,年二版。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史》,天津:百花文藝出版,年。劉述先:《朱子哲學思想的發展與完成》,臺北:學生書局,年。劉人鵬:《近代中國女權論述——國族、翻譯與性別政治》,臺北:臺灣學生,年。劉斐玟,朱瑞玲主編:《同理心、情感與互為主體:人類學與心理學的對話》,臺北:中研院民族所,年。劉石吉等主編:《遷徙與記憶》,高雄:中山大學,年。潘朝陽:《心靈?空間?環境:人文主義的地理思想》,臺北:五南,年。潘朝陽:《家園深情與空間離散:儒家的身心體證》,臺北:師大出版,年。錢穆:《靈魂與心》,臺北:聯經出版,年。錢穆:《國史大綱》(上、下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年。錢穆:《宋明理學概述》,臺北:蘭臺出版社,年。錢穆:《朱子新學案》(第一冊),北京:九州出版,年。錢理群:《周作人傳》,北京: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年。賴炎元、黃俊郎注譯:《新譯孝經讀本》,臺北:三民書局,年。賴俊雄編:《他者哲學:回歸列維納斯》,臺北:麥田,年。鍾彩鈞主編:《朱子學的開展——學術篇》,臺北:漢學研究中心,年。簡媜:《誰在銀閃閃的地方,等你——老年書寫與凋零幻想》,臺北:印刻文學,年。龍應台:《目送》,臺北:時報文化,年。蕭蕭:《少年蕭蕭》,臺北:幼師文化,年。聶華苓:《三輩子》,臺北:聯經出版,年。羅洛?梅著,傅佩榮譯:《創造的勇氣》,臺北:立緒文化,年。羅洛?梅著,龔卓軍、石世明譯:《自由與命運》,臺北:立緒文化,年。羅洛?梅著,彭仁郁譯:《愛與意志》,臺北:立緒文化,年。羅洛?梅著,朱侃如譯:《哭喊神話》,臺北:立緒文化,年。羅洛?梅著,朱侃如譯:《權力與無知》,臺北:立緒文化,年。羅洛?梅著,朱侃如譯:《焦慮的意義》,臺北:立緒文化,年。羅伯?索科羅斯基(RobertSokolowski)著;李維倫譯:《現象學十四講》,臺北:心靈工坊,年。蘇珊?桑塔格(SusanSontag)著;程巍譯:《疾病的隱喻》,臺北:麥田出版,年。龔卓軍:《身體部署——梅洛龐蒂與現象學之後》,臺北:心靈工坊,年。(美)阿吉里斯,(美)帕特南,(美)史密斯著;夏林清譯:《行動科學:探究與介入的概念、方法與技能》,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年。AllanG.Johnson著;成令方,林鶴玲,吳嘉苓譯:《見樹又見林:社會學作為一種生活、實踐與承諾》,臺北:群學,年。AnnGray著;許夢芸譯:《文化研究:民族誌方法與生活文化》,新北市:韋伯文化國際,年。AshisNandy著;丘延亮譯:《貼身的損友:有關多重自身的一些故事》,臺北:臺灣研究雜誌社出版,年。BryanS.Turner著;謝明珊譯:《身體與社會理論》,新北市:韋伯文化國際,年。ChrisShilling著;謝明珊、杜欣欣譯;國立編譯館主譯:《身體三面向:文化、科技與社會》,新北市:韋伯文化國際,年。ChrisShilling著;謝明珊、廖珮如譯:《轉變中的身體:習慣、危機與創造性》,新北市:韋伯文化國際,年。DavidD.Gilmore著;何雯琪譯:《厭女現象——跨文化的男性病態》,臺北:書林出版,年。DavidM.Fetterman著;賴文福譯:《民族誌學》,臺北:揚智文化,年。D.JeanClandinim,MichaelConnelly著;蔡敏玲、余曉雯譯:《敘說探究:質性研究中的經驗與故事》,臺北:心理,年。DonaldA.Sch?n著;夏林清等譯:《反映回觀:教育實踐的個案研究》,臺北:遠流,年初版。DonaldA.Sch?n著;夏林清等譯:《反映的實踐者:專業工作者如何在行動中思考》,臺北:遠流,年初版。ElliotLiebow著;黃克先譯:《泰利的街角》,臺北:群學,年。GeorgeLakoff&MarkJohnson著;周世箴譯注:《我們賴以生存的譬喻》,臺北:聯經出版,年。H-德克森等著;林家瑄等譯:《抱殘守缺:21世紀殘障研究讀本》,臺北:蜃樓,年。JonathanA.Smith主編;丁興祥等譯:《質性心理學:研究方法的實務指南》,臺北:遠流,年。JosephCampbell/BillMoyers著;BettySueFlowers編;朱侃如譯:《神話的力量》,臺北:土緒文化,年三版。LindaMcDowell著;國立編譯館主譯,徐苔玲、王志弘譯:《性別、認同與地方》,臺北:群學,年。MarieL.Campbell,FrancesGregor著;王增勇等譯:《為弱勢者畫權力地圖:建制民族誌入門》,臺北:群學,年。MarilynYalom著;何穎怡譯:《乳房的歷史》,臺北:先覺,年。MatsAlvessonandKajSk?ldberg著;國家教育研究院主譯;施盈廷、劉忠博、張時健譯:《反身性方法論:質性研究的新視野》,新北市:韋伯文化國際,年。MichaelMurray著,丁興祥等譯:《質性心理學:研究方法的實務指南》,臺北:遠流,年初版。MicheleL.Crossley著;朱儀羚譯:《敘事心理與研究:自我、創傷與意義的建構》,嘉義:濤石文化,年。PaulWatzlawick,JohnH.Weakland,RichardFisch著;鄭村棋,陳文聰,夏林清譯:《Change:與改變共舞:問題如何形成?如何突破和有效解決?》,臺北:遠流出版,年。RonalddeSousa著;馬競松譯:《情感的理趣》,臺北:五南,年。TimCresswell著;徐苔玲、王志弘譯:《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臺北:群學,年。WilliamToddSchultz主編,鄭劍虹等譯:《心理傳記學手冊》,廣州:暨南大學出版,年2.期刊論文呂妙芬:〈清初《孝經》與《小學》的禮法教育:以河南四所書院為主的考察〉(收錄於情境與聖化─東亞傳統與禮學、學規─國際研討會。臺灣大學東亞文明研究中心,.11.05)。呂妙芬:〈做為蒙學與女教讀本的《孝經》——兼論其文本定位的歷史變化〉,《臺大歷史學報》第41期(年6月)。呂妙芬:〈〈西銘〉為《孝經》之正傳?——論晚明仁孝關係的新意涵〉,《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33期(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年9月)。余家春:〈論朱熹的童蒙教育思想〉,《晉中學院學報》第22卷第5期(年10月)。吳展良:〈朱子世界觀體系的基本特質〉,《臺大文史哲學報》第68期(年5月)。林美惠:〈論朱子小學與大學思想之義理根源〉,《鵝湖》第14卷第3期(總號)(年9月)。姚郁卉:〈朱熹《小學》的蒙養教育思想〉,《齊魯學刊》第4期(年)。夏林清:〈一盞夠用的燈:辨識發現的路徑〉,《應用心理研究》第23期(年秋)。夏林清:〈在地人形:政治歷史皺摺中的心理教育工作者〉,《應用心理研究》第31期(年秋)夏林清:〈角落、暗處與陰影~發展文明空間的拮抗力量〉,《中國人民,輔仁大學「文化、社會與心理」學術論壇》(年10月)。夏林清:〈卡榫—拮抗同行的社會學習〉,《哲學與文》第35卷第1期(年)。夏林清:〈走在解殖的路徑中:拮抗同行的社會學習〉,《應用心理研究》第45期(年春)。翁開誠:〈覺解我的治療理論與實踐:通過故事來成人之美〉,《應用心理研究》第16期(年冬)。翁開誠:〈敘說、反映與實踐:教學、助人與研究的一體之道〉,《哲學與文化》第38卷第7期(年)。翁開誠:〈覺解我的治療理論與實踐:通過故事來成人之美〉,《應用心理研究》第16期(年冬)。郭齊:〈論小學在朱熹思想體系中的地位〉,《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5期(年)。郭婭:〈宋代童蒙教育的主要特點〉,《史學月刊》第5期(年4月)。張建政:〈道德教育的階段和層次——試析朱熹小學、大學教育思想〉,《教學研究》第30卷第2期(年3月)。曹淑娟:〈入夢照影、陶寫幽懷——論幽夢影的性質與地位〉,《鵝湖》19卷6期(年12月)。曹儒:〈從《朱子語類》看朱熹的教育理念〉,《教育探索》第5期(年)。陳振崑:〈勞思光教授的德性理論〉,《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23卷第4期(年12月)。勞思光:〈當代哲學文化的困境與希望〉,《第十五屆儒佛會通暨文化哲學學術研討會》(年5月)。馮達文:〈簡論朱熹之「小學」教育理念〉,《中國哲學史》第4期(年)。彭妮絲:〈朱熹童蒙教育思想研究〉,《環球技術學院學報》第4期(年8月)。黃立鵬、馮文全、朱琳合撰:〈淺析朱熹道德教育思想——以「小學」教育與「大學」教育為例〉,《基礎教育研究》第2期(年1月)。黃婉瑜:〈從《小學》論朱子童蒙教育理念〉,《東方人文學誌》第5卷第3期(年9月)。黃婉瑜:〈《論語》與親子共讀〉,《第十六屆儒佛會通暨文化哲學學術研討會——哲學諮商與實踐智慧》(年5月)。〈《論語》與親子共讀〉(2次修訂),《第五屆北京人民大學與輔仁大學術交流研討會》(年9月)。黃婉瑜:〈朱熹的鬼神觀與祭祖明倫〉,《第十七屆儒佛會通暨文化哲學學術研討會——生命心靈與哲學實踐》(年5月)。熊瑜:〈朱熹家庭教育簡論〉,《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5期(年)。葛兆光:〈對「天下」的想像:一個烏托邦想像背後的政治、思想與學術〉,《思想》29期(年)。鄢建江:〈朱熹養成教育思想探析〉,《道德與文明》第3期(年)。鄭欽仁:〈中華民族論的演變〉,《臺灣風物》,第60卷第4期(年)。劉萬倫:〈論朱熹兒童教育思想〉,《安徽教育學院學報》第3期(年)。蔡振豐:〈台灣新儒學與自由主義:以台灣認同論述為主的討論〉,《華東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6期(年)。蔡雁彬:〈朱子《小學》流衍海東考〉,《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第39卷第4期(年)。蔡雁彬:〈小學源流考〉,《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6卷第1期(年3月)。3.學位論文郭芳如:《從鬼神觀論朱熹哲學及其宗教向度》,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哲學
系博士論文,年。許詠晴:《《論語》中的喪祭與鬼神觀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哲學系碩士論文,年。黃婉瑜:《朱熹《小學》研究》,臺北:私立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碩士論文,年。羅聖堡:《漢宋《孝經》學論考》,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年。蘇子媖:《論「精英儒學」與「庶民儒學」在臺灣的相容與隔閡》,臺北:國立中央大學博士論文,年。4.電影王時政執導:《出外人》,年上映。侯孝賢執導:《風櫃來的人》,年上映。(美)阿德里安?萊恩執導:《閃舞》,年上映。(美)克林?伊斯威特執導:《麥迪遜之橋》,年上映。陳可辛執導:《武俠》,年上映。郭昱沂執導:《女書?回生》,年發行。林書宇執導:《星空》,年上映。砂田麻美執導:《多桑的代辦事項》,年上映。5.網路維基百科。警備總部職業訓練處—中華民國後備憲兵論壇文史導覽資料網頁:孩子得了白癜风昆明儿童白癜风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