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参同契讲述一个不一样的炼丹与

一、起子

不同于建立一个王朝,无论其如何庞大,总有个具体的起止时间。而宗教无论是在源头还是发展的过程中往往是模糊不定的,道教尤其如此。但宗教的影响又是广泛而深刻的。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道教深深的影响了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以至于在今天,无论我们支持还是反对,觉亦或不觉,都处于它的阴影之中。道教的研究又是复杂而艰难的,仅就遗留下来的道教经典就不知有几千几万卷,真可谓浩如繁星。那么,该从哪里开始说起好呢?

饮水思源,不妨就从一本神秘的经书开始吧!首先声明,之所以说它神秘,并非因其是关乎神仙的故事。我们力求平白朴实,生动有趣讲述故事,但态度绝对认真,科学的历史观和价值观是我们的根本原则。

二、开场

小明出生于公元年(东汉桓帝和平元年)。那时政治腐败,老百姓们过着吃了上顿没有下顿的日子,但在社会中流传着许多关于神仙的传说。一些穷人于是离开家乡,去外寻找仙道。小明自幼喜欢神仙方术,搜集了许多传说故事,渴望着有朝一日也能成为一名神仙。于是,在一个清冷的早晨,他背上行囊,踏入江湖,从此走遍了祖国的名山大川,希望寻找到神仙。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他遇到了一位世外高人,传给他一本名为《周易参同契》的书,并且告诉他说,“若要成仙,先学炼丹,炼丹之秘,即在此书。”说完便消失了。小明热泪盈眶的对着天空三跪九叩,然后返回家中,怀着激动地心,颤抖的手,打开了这本奇书。

三天三夜以后,小明终于........疯了。

其实不怪小明,假若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和小明一起研究那本书,没准也会疯。因为这本书实在太难了,它还有一个十分响亮的称号,名为“万古丹经之王”,其难读系数之高,丝毫不亚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直到小明出生的一千多年后,有个名叫朱熹的大学霸,据说此人天文地理,古往今来没有不知道的,但他面对本书的时候,居然也说“无下手处,不敢轻议”(《周易参同契考异》)。

我们不仅好奇,那本名为《周易参同契》的书讲了些什么呢?为什么可以把人整疯了?要说起来,内容可真不少,天文、历法、养生、医药、术数以及政治,以今天的科学眼光来看,还包括了数学、化学、哲学。那么就要问了,难不成小明遇到的神仙是假的,传授这么一本包(luan)罗(qi)万(ba)象(zao)的书,是故意坑他不成?那倒也不是,因为这本书的主要内容确实讲的炼丹,以上所有的内容事实上都是围绕着这一个目的。

道教史专家王明先生说:“《参同契》的中心理论只是修炼金丹而已”。

数日后,高人找到小明,治好了疯癫,并说“此仙家典籍,凡人不得妄修。念你一片真诚,所以借此机会给你一个教训,以免日后铸成大错,悔之不及。切忌,凡修仙者,必要内心虔诚,绝不可心浮气躁,急功近利。”于是小明跪求高人为师,从此潜心学道,终于有成。

岁月荏苒,不觉已经快两千年。我们有幸得到了小明同学的课堂笔记,参考着之后的历史发展,今天可以重新发掘一下《参同契》。有些同学初涉道教,没有相关基础,所以我们先略作介绍,包括《契》的来历、经历以及后世影响。

《周易参同契》又名“万古丹经之王”,“丹经之祖”。所谓“丹”,就是指仙丹,吃了可以让人变神仙。

三、书名

传说,它源自于《古文龙虎经》,但可惜已失传,没法考证。周易想必大家都不会陌生,书名中周易表示本书以《易》作为炼丹理论的基础;参,通三,是说书的三个基本内容,周易、黄老之学和炉火炼丹术;同,是融合、贯通的意思;契,就是书。翻译成现代话讲,就是《基于周易与黄老之学对炼丹术进行的新诠释》。《契》:“大易情性,各如其度。黄、老用究,较而可御。炉火之事,真有所据。三道由一,俱出径路。同出异名,皆由一门。”

据小明笔记,以上只是许多解释中的一种,还有其他说法认为:1.“周”是周而复始,“易”是变化,“参”是指水、土、金,“同契”是指上述三物炼化以后,同为一体,彼此契合。无名氏《周易参同契注》“周者,乃常道也;易者,变改之意;……參者,杂也,杂其水、土、金三物也;同为一家,如符若契,契其一体,故曰《參同契》;2.“参同契”是指对以往各种丹书的“理通义合”,彭晓《周易参同契分章通真义》:“《参同契》者:参,杂也;同,通也;契,合也,谓与诸丹经理通而义合也”。我们这里只取最初的解释。

四、成书年代和作者

小明是东汉末年人士,所以这本书大概也在东汉末年出现。虽然有人认为这是一部后人作的伪书,但小明对此不置可否。朱熹曾说:“《參同契》文章极好,盖后汉之能文者为之,其用字皆根据古书,非今人所能解。”

关于这本书的作者,笔记上有四个:魏伯阳、徐从事、淳于叔通、娄敬。但我们认为靠谱的只有前三个。因为娄敬是西汉初年人,又名刘敬,是汉高祖刘邦给赐的姓,《史记》中有《刘敬叔孙通列传》,传说中他活了一千多年。我们跟小明不一样,我们是坚定的无神论者,所以Pass此人。

关于魏伯阳三位,历来说法很多。有认为是其中某一人写的,也有认为是三人接力完成的,关于接力的顺序也比较有趣,有三种说法:魏伯阳、徐从事、淳于叔通;徐从事、魏伯阳、淳于叔通;徐从事、淳于叔通、魏伯阳。还有的认为《契》的完成跨越几个朝代,对此小明依然不置可否。

今本《契》共分三卷,从思想内容上看,存在许多矛盾的地方:如上卷认为内修不能延年益寿,反对内丹法;中卷则认为通过养性能够续命,力挺内功修行。写作的形式和风格也很不一样:上卷多用五言,间或四言;中卷反之;下卷则交互使用四言、五言,有时还带点汉赋风。所以推测不太可能是出于一人之手。当然也不绝对,就像歌德的史诗般巨著《浮士德》就是一部剧情内容跨越极大,语言风格极为多变的作品。

近代学者对《契》的作者问题下了很多功夫,也得出许多结论。但对我们而言,为求方便,还是采用传统的看法,以魏伯阳作为一个较晚的编辑,而且还是一个没有强迫症的编辑。

五、影响

《契》问世后,并未引起普遍


转载请注明:http://www.beicanshijie.com/gjbz/21164.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