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丨全员带跑偏,为什么东北话成了冬奥会

                            

原创钟与氏Darla果壳

短道速滑比赛中,王濛的解说让东北口音又一次“出圈”了。

2月5日,冬奥会短道速滑混合团体决赛中国拿下冠军,“王濛解说”也登上了热搜榜的第一名,一句“我滴眼睛就是尺”,引得大家竞相模仿。看王濛“单口相声”之余,不得不感叹:东北话的感染力实在是太强了!

东北话几乎成为了这届冬奥的“官方语言”。在东北参加短道速滑集训的中国香港运动员,个个都是东北话十级;匈牙利短道速滑运动员刘少林,曾在长春训练。在接受采访时,一句“我是长春那疙瘩的”,大碴子味儿十足。

刘少林带着东北口音的采访。|中国青年报

究竟为啥容易被东北话带“跑偏”呢?

乡音未改vs口音漂移

口音被带跑其实很常见。在生活中我们应该也见过这种情况,每个爱看综艺的人,可能都曾经在人生的某些时刻离奇地染上过中国台湾腔。实验表明这种现象不是偶发的个案,在短期情境中(时长从几秒到几小时),成年人在社会交往时确实会发生口音改变,语言特点、社会因素和个人差异对此皆有贡献。

然而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当放在长期条件下考察时,人的口音似乎又是相对稳定的。有一个研究曾经调查了长居澳洲的6名美国人,发现其中5个人在研究涉及的6个语音学变量上几乎没有什么变化。

从实验室到真人秀舞台

撇开“口音代表身份”不谈,这里出现了一个语言问题:我们知道口音会变,但它到底是怎么变的?

本次研究的初始模型列出了四种可能的口音变化路径。|文献[1]

要回答这些问题,语言学家需要做一些中长期的观察,来收集人们口音变化的数据,语言学家们把目光转向英国老牌真人秀《老大哥》(BigBrother)。

节目中,参赛者将和陌生室友同住在一个满布摄像机和拾音器的房间里,不能带手机、电脑,也不能外出。每个人都要全力刺探别人的秘密,还要不时完成“老大哥”布置的离奇任务。

虽然暴露在镜头与麦克风前的人们几乎不可能作出自然行动,也没有精确的实验目的和实验设计,不过《老大哥》的娱乐目的、规则设计、社会


转载请注明:http://www.beicanshijie.com/gjbz/204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