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毅夫魏尚进获2019年当代经济学奖

白癜风患者的饮食要求 http://pf.39.net/bdfyy/bdfjc/190416/7060196.html

12月11日,北京当代经济学基金会今日发布公告,当代经济学奖评奖委员会决定将年当代经济学奖授予林毅夫、魏尚进,以奖励他们在发展经济学领域做出的杰出贡献。

评奖委员会认为,林毅夫在中国农业生产组织与生产效率关系以及制度变迁两个领域对于发展经济学做出了杰出贡献。魏尚进在竞争性储蓄以及经济全球化下国际贸易统一计算框架两个领域对发展经济学做出了杰出贡献。

“当代经济学奖”由当代经济学基金会设立并组织评选。该奖项宗旨是通过奖励在经济学领域作出杰出贡献的华人学者,鼓励理论创新,繁荣经济科学,为人类经济思想发展作出贡献。该奖项奖金总额万元人民币,颁金质奖章及证书。

据悉,“当代经济学奖”提名人由基金会学术顾问、基金会学术委员会委员、特邀海外著名学术期刊主编、特邀国内著名学术期刊主编组成。

以下为两位获奖者介绍:

林毅夫的学术贡献

林毅夫,现任北京大学博雅特聘讲座教授,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创始院长,南南合作与发展学院创始院长,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参事,“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咨询委员会主席。曾任全国工商联专职副主席。

林毅夫于年创立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现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并担任主任一职。8年被任命为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兼负责发展经济学的高级副行长,成为担任此要职的发展中国家第一人。林毅夫是发展中国家科学院(原第三世界科学院)外籍院士、英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获颁包括伦敦经济学院在内十几所国际知名高校的荣誉博士学位。

曾获年改革先锋奖章、首届张培刚发展经济学研究基金会优秀成果奖、全国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第五届和第九届孙冶方经济科学奖、教育部第三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等具有影响力奖项的获得者。林毅夫的个人小传被收入《世界名人录》、《世界科学与工程名人录》、《国际名人辞典》、《国际年度名人》等书。林毅夫年获芝加哥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师从诺奖得主T.W.Schultz以及农业经济学大师DGaleJohnson,年在耶鲁大学完成博士后研究后全职回国,成为改革开放以后最早一批从美国名校获经济学博士立即回国工作的学者。

林毅夫对经济学理论的贡献简要介绍:农业经济学与制度分析、中国经济改革发展。

一、农业经济学与制度分析

(一)农业经济学

林毅夫在农业经济学方面的理论贡献主要集中在农业生产制度改革、农业合作化运动和农业现代化三个方面:

1.农业生产制度改革。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从集体的生产队制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改革对于农业增产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林毅夫的博士论文根据农业生产的特性,构建了一个理论模型证明:在农业生产劳动投入监督困难的前提下,家庭农场是一个最合适的农业生产组织,并以实证资料验证发现,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农村改革带来的农业增产中有近一半来自于由集体性质的生产队向家庭农场性质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改革所导致的农民生产积极性的增加。林毅夫的博士论文被诺奖得者舒尔茨教授称为是新制度经济学的经典文献,在博士论文的基础上林毅夫发表了多篇论文,其中年发表在《美国经济评论》(AmericanEconomicReview)的论文“中国的农村改革和农业增长”成为研究中国农业改革的最经典文献。获得明尼苏达大学国际粮食和农业政策研究中心年度政策论文奖,并成为-0年间引用率最高的论文之一,获得InstituteofScientificInformation的“经典引文奖”。截止年11月底,RuralreformandagriculturalgrowthChina的论文谷歌学术引用率为次。

2.农业合作化运动。20世纪50年代初我国在完成了土改以后,开始推行农业合作化运动,初期农业产量持续增加,但在-年间突然出现农业生产大幅滑坡,导致了一个万人非正常死亡的大饥荒。农业合作化运动早期推动了农业发展,而后导致农业生产下滑、停滞的现象也出现在苏联和其他发展中国家。林毅夫年发表在《政治经济学杂志》(JournalofPoliticalEconomy)上的论文构建了一个博弈论模型说明农业合作化运动的成功有赖于农民的自我监督,而农民自我监督的先决条件是农业合作社的社员必须拥有退社权,当其他社员偷懒(不自我约束)导致农业减产时,勤劳的社员可用退社来保护自己,并使偷懒者丧失集体的规模经济所能带来的好处。但是合作化运动初期的成功,容易使热衷于合作化运动的政治领导人误认退社的勤劳社员是反对合作化运动的坏分子,如果政治上把退社的权利剥夺了,勤劳的社员在不自我约束的社员偷懒时无法自保,也可能会跟着偷懒,导致合作社的生产积极性和产出大幅下滑。这个关于大饥荒的研究在国际学术界产生巨大影响,在转轨经济学与比较经济学领域的顶尖期刊《比较经济学杂志》(JournalofComparativeEconomics)在年出版的第17卷专门组织了6篇文章的专辑,集中讨论退出权假说和农业合作化运动的成败。

3.农业现代化。在20世纪90年代,林毅夫在国际主要学术期刊上发表了12篇理论和实证论文,强调由于各地气候、地质条件有所差异,适用的农业技术需因地制宜,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增加农业产量,应该建立由国家财政支持的分权化农业科研和推广体系。林毅夫还论证了耕作制度、教育、信贷、农村要素市场等对农业现代化技术采用的影响。由于林毅夫在农业科研和现代化对中国农业生产的影响上的研究,年国际玉米和小麦研究所邀请林毅夫以“中国过去如何养活自己?中国未来如何养活自己?”为题发表年度杰出经济学家讲座。

年林毅夫将农业经济方面的论文收集成册,以《制度、技术和中国的农业发展》为题由上海三联出版社出版,获得了年孙冶方经济科学奖。年澳大利亚农业和资源学会授予林毅夫每两年一度的约翰克劳福德爵士奖,表彰林毅夫对农业经济学的贡献。年林毅夫的论文“技术变迁和农业家庭收入分配:理论和来自中国的证据”获得《澳大利亚农业和资源杂志》年度最佳论文奖。0年北大出版社出版了林毅夫的第二本农业经济学方面的论文集《再论制度、技术和中国的农业发展》,同年获得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最佳著作一等奖和2年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最佳著作一等奖。

由于林毅夫在农业经济学方面的贡献,5获选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原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二)制度经济学研究

林毅夫对新制度经济学的系统研究始于-年其在耶鲁大学经济发展中心做博士后期间。林毅夫于年在CatoJournal卷首发表了题为“Aneconomictheoryofinstitutionalchange:Inducedandimposedchange”的学术文章,其中文稿则以《论制度与制度变迁》为题发表于《中国:改革与发展》年第4期。这篇文章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是国内引用率最高的论文之一。此文也是将国外的新制度经济学理论引进国内的最早的学术论文之一,而且该文将制度变迁区分为两类,即强制性变迁(ImposedChange)与诱致性变迁(InducedChange),指出制度具有公共品的属性,其中诱致性制度变迁是强制性制度变迁的基础,而自发的诱致性制度变迁通常导致新制度的供给不足。政府在弥补制度供给不足方面也就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林毅夫在制度经济学与发展经济学方面的重要贡献,NorthHolland出版社组织出版的在发展经济学界国际最为权威的“HandbookofDevelopmentEconomics”时,特意邀请林毅夫教授与JeffreyNugent教授合写了一章“Institutionsandeconomicdevelopment”。

二、中国经济改革发展

在中国经济改革发展研究方面,年与蔡昉、李周合作出版的《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一书是林毅夫的经典之作。该书从发展战略与要素禀赋的矛盾出发,详细剖析了中国传统经济体制中“三位一体”模式形成的内在机理,指出一个国家所选择的发展战略是否与该国要素禀赋的特性相一致,是决定这个国家经济体制模式以及经济绩效的关键。该书已被译为英、日、韩、法、越南文和俄文在国外发行,并且成为了中国大陆、香港、美国、日本和韩国等国家众多大学经济学院系的教科书或必读参考书。8年林毅夫到世界银行工作前,根据林毅夫在北大教授“中国经济专题”的讲义,由北大出版社出版了《中国经济专题》,年英国剑桥大学出版社翻译出版了英文版,并改名为《解读中国经济(DemystifyingChineseEconomy)》。在国外获得了很好的反响,受到多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的赞誉。

1年,芝加哥大学经济系设立D盖尔约翰逊年度讲座系列,每年邀请一位国际著名的经济学家前去演讲。林毅夫于同年5月应邀做了这个讲座的首讲,题目为“发展战略、自生能力与经济收敛”。在这次讲座中,林毅夫首次将“自生能力”作为标题。自生能力是林毅夫关于经济发展和经济转型的思想和理论体系中的核心概念,早在年出版的《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一书中就广为运用,在年发表于《美国经济评论》的《政策性负担、责任归属和预算软约束》一文中则被正式定义。通过引入自生能力作为微观分析的基础,林毅夫不仅对经济发展中要素禀赋与发展战略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详尽细致的分析,从而初步建立起了一个涉及经济发展方方面面的理论框架。林毅夫还通过构建技术选择指数来度量发展中国家的赶超程度,并利用跨国数据对发展战略与经济收敛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回归分析所得到的结果进一步支持了讲座的理论结论,为林毅夫所构建的理论体系提供了经验支持。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詹姆士赫克曼教授在听完讲座后接受芝加哥大学的校报《ChicagoMaroon》作了如下评论:林的演讲说明了过去15年来的新发展理论是没用的;按照他的研究,甚至芝加哥大学许多教授的研究成果也是没用的。他所说的新发展理论是20世纪80、90年代非常盛行的“内生增长理论”,这是芝加哥大学卢卡斯教授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主要贡献之一。

7年10月31日到11月1日,在剑桥大学7-8年度的马歇尔讲座上,林毅夫根据自己对中国改革发展以及众多发展中国家、转型国家改革发展成功与失败原因的认识与理解,系统地提出了一套新的关于发展经济学和转型经济学的理论体系。该理论体系揭示了“要素禀赋→比较优势→发展战略→企业自生能力→制度结构→发展绩效”的内在逻辑。这次讲座被整理成书,英国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题为《经济发展与转型:思潮、战略与自生能力》,这本著作由五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写推荐序给予高度评价,创下了剑桥大学出版社的记录。

-8年,林毅夫关于中国经济改革发展的研究发表约篇,其中,1年发表在《经济研究》上关于中小企业融资的文献被引次,占当年高频被引文献被引总量的22%,居中文引用之首。对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学类高频被引文献中,林毅夫的研究被引最多,为次。根据CitEc,林毅夫全部发表英文论文被引用总量为,在此基础上,其H-index为23,即在林毅夫已发表的英文论文中,每篇被引用至少23次的论文总共有23篇;另外,i10index为37,即林毅夫发表英文论文中被引用10次以上的篇数为37。

-年,林毅夫在国际经济学期刊上发表的论文在全世界经济学家中排名第,引用率在全世界排名第,前者仅次于石寿永,在华人经济学家中排名第二,后者在华人经济学家中排名第一,而能在全世界排名前的经济学家中华人不到10名,其中在国内工作的只有林毅夫一人。

魏尚进的学术贡献

魏尚进从复旦大学的本科,宾州州立大学的硕士,伯克利大学的博士,到成为哈佛大学第一位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出生的经济学专业的正式教师,领导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研究部门,再到哥伦比亚大学终身讲席教授,其三十多年来的学术生涯涉猎广泛,包括中国经济问题,国际金融及汇率问题,国际贸易问题,腐败与制度问题等等,形成了他开放的,国际化的,市场化的,制度性的学术思想。

魏尚进多篇学术文章为国际高引用率文章。截至年6月初,魏尚进文章的总体GoogleScholar引用率为,自年来的引用率为,有40篇论文的引用率超过,4篇超过。根据Google的引用数据,魏尚进在自己研究领域的排名都在世界前列:在中国经济问题领域,他的引用率在全球经济学家排名第二,在国际贸易领域排名第三,在国际金融领域排名第五,在经济发展领域排名第八。全球知名经济学研究数据库RePEc(ResearchPapersinEconomics)自8年起历年发布的全球经济学家排名显示,魏尚进位居全球华人经济学家首位。

由于魏尚进的学术工作涉猎广泛,本文拟分为两个部分阐述魏尚进的学术贡献:第一部分详细介绍魏尚进最重要的、也是影响力最大的工作,第二部分概况性地综述魏尚进其他方面的学术贡献。

第一部分

1、竞争性储蓄理论

魏尚进最有影响力的理论创新工作是他发表于《政治经济学杂志》(JournalofPoliticalEconomy)的文章,“竞争性储蓄:来自中国失衡的性别比和储蓄率的证据”。在该文章中,魏尚进首次引进了“竞争性储蓄”的概念,并在之后的一系列论文里将此概念用于分析房价、汇率、经常账户、企业创新等多个问题。

具体来说,魏尚进首先观察到中国性别失衡与储蓄率的关系。在过去几十年里,中国居民储蓄率一直在上升,现在几乎是世界最高水平。由高储蓄、低消费所导致的国内经济失衡,已引发国内外的广泛


转载请注明:http://www.beicanshijie.com/gjbz/20367.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