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biu读英文学术专著

如何biu~读英文学术专著

刘肖健

Boss是个好人,每次上课都会推荐几本有价值的书。我就在课堂上去Amazon查找,大部分都有二手书卖,价格从$0.01到$10之间。于是立即下单。

到了美国才发现,各种学术专著真是洋洋大观,翻译成中文出版的不及九牛一毛。

美国硕士课程的上课方式基本是seminar形式的,讨论的时间至少占一半。因此,如果教授给布置的阅读任务没有完成,讨论时可能会比较尴尬。

由于语言的缘故,读英文专著的效率要比读中文低得多,主要是无法做到扫一眼就把整页内容尽收于心。如果是工科类的理论技术专著,即使翻译成中文读起来也不轻松,多半是页面上扫一眼,然后久觉得自己瞎了。

面对这种英文专著不得不读、读了还要能跟人讨论自己观点的情况,这里就简单说说作者的一些套路。

为什么要读英文学术专著?

不是每个人都像我,在国外听课,还要参加讨论。但是对一个不得不与学术研究打交道的教师或研究生,英文学术专著还是有必要读的,主要原因有这么几条:

1.如上所述,大部分有价值的学术专著没有中文译本。因为专著能否出现在中文图书市场上,是取决于商业价值,而不是书中内容的价值,而学术专著的商业价值么……大家应该心里都有数。有时甚至一些在文献中已被用滥的概念,在中文出版物里却找不到一本有关它的专著,大部分人对这些概念的了解几乎都不是一手材料,学术道路基本是一地甘蔗渣铺成的。看二手材料和一手材料的区别,只有看过了才知道。

.学术专著里的知识更加系统化,对学科分支的来龙去脉和历史都交代的很清楚能。国外学者写专著生怕你看不懂,清晰性是头等大事。所以接触一个新领域时最好从阅读专著开始。专著和文献的内容不一样,文献侧重于讨论很具体的问题点,而且通常比较深和专,如果对一个学科缺乏基本的认识,读文献会读得一头雾水。因此读专著和读文献要分分工:做面上了解,读专著;做点上研究或寻找特定问题的解决方案,读文献。

3.设计(暂且假设本文的读者是设计圈的人)是一个兼收并蓄的横断学科,其研究课题往往需要他山之石的支持,因此时刻需要接触新领域——这里“新领域”是指对设计而言的新领域,有可能该研究领域已经存在一个多世纪了,只是尚未遇到进入设计研究的契机而已。国外甚至有那么一批设计研究的学者就是以引入各种理论到设计领域为己任的。

4.教师们要申报各种基金项目,硕士博士们要做选题写大小论文,而这一切都有一个问题要回答——你的研究有什么创新之处?把那些跟设计有关联的、还没来及翻译成中文的学术专著里的思想拿来主义一下,也是创新。

读英文专著的目标

本文的题目是“biu~读”,我的建议是两三天之内结束战斗,最多一周。战线不要拉得太长,否则很容易遥遥无期,neverends。

在这样短的时间内读完一部几百页的英文专著,多半是你遇到不得不读的麻烦事了,比如申报课题、备课、写文章、写报告、被硬性摊派任务了,等等。当然也有可能你只是好学而已,下定决心要学点新东西但又不想花大把的时间在上面。

对于这样一些有时间限制的需求,阅读目标大致可分如下三类。

一是了解性质的。你可能从某篇期刊文献里知道了某个概念,顺藤摸瓜找到了这部专著,想了解一些背景和细节,以便更好的理解和应用那篇文献里的内容。

二是求解性质的。你的问题一直找不到答案,而这部专著里的某些方法或技术有可能帮上忙。

三是创新性质的。你申报课题屡次获得“缺乏理论创新”的同行评价,不得不去找些左道之术另辟蹊径。

上述三类目标都在“biu~读”可及的范围内。当然,如果这专著确定对你有用,你要用里面的方法来开展自己的研究,那就是另一回事了——这种学习没有捷径。

一些个人经验

以下都是作者在硬着头皮读大部头英文专著时形成的一些经验,并非刻意,但是挺实用。其实只要被逼几次,你也能整出一堆自己的方法学来。世界上最好用的方法都是自己摸索出来的。

1.预习

开读之前先搜索一下关键词(比如学科分支名称)的中英文维基,了解一下大致的内容、基本概念,以及一些关键术语的英文说法。这样可以让自己在阅读过程中遇到一些熟悉的东西。这些预习内容有点像围棋中的接应子,虽然不多,但是可以让你时不时的缓一口气,一路读下来全是陌生的东西会感觉脑子很累。

.Highlights

除了必读的目录外,作者简介、精华节选、名人推荐等等这些印在书的封面、封底、护封、腰封等处的信息先扫一遍。能出现在这些位置上的信息一般都是作者和编辑认为最有价值、最有特色、最具创新、值得大吹特吹的东西,可以帮助抓住全书的精华,不要错过了。

▼封底的高能信息

3.作者导读

国外专著前面一般都会有个导读,说明各章讲什么内容,对什么类型的问题感兴趣应该读哪一章等。很多专著并不要求读者按顺序从头到尾地读,有些书的内容组织也不是从易到难由浅入深,而是按主题类型平行布置,或有另外的层级结构。因此导读可以让你迅速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而不必在不相关的内容上浪费时间。

如果是理论或方法学的专著,导读部分通常会给出该书的问题背景,指出书中的理论方法是用来解决什么问题的。这点也需要在开读之前做到心中有数。

导读部分可能会对一些缩写名词做出解释,甚至给出一个概念索引,告诉你每一个概念的定义出现在第几页上。我对国外专著这些贴心的做法十分赞赏,所以开读之前先弄清书的内容结构,千万不要错过了这些有用的信息。

总之,要时刻留意,保证让自己在后续的阅读中不断有越来越多的“接应子”出现。一回生,两回熟,三回当师父。

4.可跳,但每一页都要翻到

速读自然会略过大部分内容,但不要遗漏任何一页,哪怕只花一秒钟扫一眼。如果某一页你看也不看就翻了过去,后面你会翻得越来越勤快,读英文句子时也会变得越来越不耐烦。所以不要给自己养出这种坏习惯,读英文专著有时可能并不需太多的时间,但是绝对需要耐心。

5.大小标题、图表、Box

大小标题和图表,以及加粗、斜体、上下留白或放在box里的作者觉得重要的内容,要读。好在这类内容总的来说是少数,不会让你读得很烦躁。

图表上的文字认真读,说服自己能看懂这些图表。注意那些在图表中重复出现的概念。

▼有些作者很善于使用这类引导式的行文风格

▼Box里的内容要看一下

6.首尾句/段

国外的作文都挺八股:先给出观点或主题,然后给出实例、展开论证,最后总结一下。大到一部书,小到一章一节一段,基本套路都差不多。所以托福雅思里面做阅读题目的技巧可以拿出来用一用。技巧很多,这里就不详说了,可以自己找相关的语言训练参考材料来学习。

在读首尾句的时候你将发现,必定会有几个句子吸引你忍不住一直读下去。那就读下去好了,不用怕影响进度,因为这就是你正在找的东西。

7.总结和结论

国外专著的总结和结论通常都写得很详细,信息量也很大。我经常是看正文看得云里雾里,看到总结时才弄明白这一章在说什么。各章的总结和全文的总结都值得细读。

8.案例

故事总是最吸引人的,应用案例就是学术专著中的故事,不要错过了它们。一些理论或技术专著,尤其是介绍比较新的学科分支的,案例都是最出彩的部分。毕竟你的新理论新方法能解决什么样的具体问题才是值得一吹的,因此作者普遍重视。有的专著甚至在书的后部专门设置一个Part,里面安排四五章,每章详述一个案例。

小一点的应用案例,很多作者会在文中明确标识出来,如前面放个黑体或大一号的Example或Application字样,或换一种字体(斜体或小一号字),或文字的左右边界缩进两个字符,或放在框里,等等。文中看到这些提示时,不要跳过。

9.WhatHow

如果是理论或方法学的专著,要重点看它可以解决哪些类型的问题(what),而不是看它如何解决问题的(how)。后者会让你陷入细节的泥沼。对knowhow的问题,知道一些基本概念或者甚至知道几个名词术语就行了,如果真的有用,你就需要拿出大把时间来钻研而不是速读了。

所以在读书的过程中,要时刻注意分辨哪些是关于what哪些是关于how的内容,并作出适当的选择。

10.做笔记

读书做笔记的形式有很多种,不一定都是正经八百的找个本子在上面写。如在书上mark、贴彩贴、拍照、写手机备忘录等,如果是PDF电子书,就直接在上面打字。总之,用自己最舒服的方式记录要点。

做笔记的另外一个作用是给自己建一个索引,导引第二次重读,或方便自己将来查找相关知识点。

11.过第二遍

前面提到,作者安排书的内容顺序不一定是由浅入深的教科书式学习逻辑,所以有些内容是读了后面才明白前面,这是常有的事。所以重读第二遍很有必要。读第二遍时,在自己做过记录的地方上下文多读几句,强化一下印象。

1.整理成文字记录

整理文字记录是个非常关键的环节,这是对读到内容的二次加工,这个过程中学到的东西是单纯阅读所不能及的。遗憾的是,很多人没有这个习惯。所以请不要偷懒。

整理文字记录有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整理笔记。把所有mark过的只言片语、图片、心得体会等集中起来形成一个文档。这个文档可以很散乱很碎片,没关系,零散的线索并列摆在一起你就会找到里面隐藏的东西。顺便说一句,这是一个从数据中提取信息的过程,有些模型把这个散乱的碎片集称为capta,意思是对大量数据的选择过滤和分类,但还不是信息。信息是有meaning的数据。

第二阶段就是构造meaning了。根据自己整理好的笔记,用语言把他们组织起来,写一篇完整的文字来介绍你的提取物。注意,我是说介绍你的“提取物”而不是介绍这本书。如果介绍一本书,很有可能你会被大量的内容细节搅昏了头,不知如何取舍。提取物则是书中一些主要的、自己最感兴趣(对你自己有meaning的)的知识点,能形成自己的观点最好。尽量找个能把内容凝聚起来的主题,比如你自己的设计项目、研究课题、你熟悉的某个相似的理论或方法论体系等。要告诉自己:我这是在介绍“我的”东西而不是别人的东西——我从书中学到的东西当然就是我的了。

不要忽视文字的力量,文字对思维的建构作用十分巨大。

文字记录整理完后,把该书按标准文献的引用格式做一个条目,附在文档中。这样在写小论文或项目申请报告时,可以直接从文档中copy,就不用到时翻箱倒柜找信息了。其实我建议写完整的文字,部分原因也是可以直接在文献综述中搬用。

13.自己当老师

想象你上面写出来的这篇文字是准备讲给别人听、准备教学生的。当过老师的人都知道,学好一门课的最佳方式就是你自己当老师去给别人讲这门课。那时你就再也不敢用当学生那种吊儿郎当的态度来对待了。

自己当自己的听众,设计几个问题,自己提问自己回答。回答不上来就去翻书找答案。

14.延伸思考

就咱们搞设计的人来说,其实少有人闲得没事去读英文专著。你肯定是怀着不可告人的目的来读这本难搞的英文学术专著不是么?那就结合你当初的目的来做一些延伸思考。不用面面俱到,能把你最关心的、离你的目的最近的内容串起来讲好一个完整的故事就行了。比如该书的学术定位,属于哪个学科分支、跟哪些学科有关联关系、跟哪些学科有竞争关系,等。再如你准备怎么利用书里获得的信息——任何用途都可以——比如成为某篇缺乏“理论创新”被枪毙的小论文的概念;比如用作者的视角来重新审视你做过的某个设计案例;比如能否成为你的项目申请报告中的学术观点提供支持,等。

这些延伸思考的内容也可以写在笔记整理文字中。

15.“啃”和“刷”

有些人读大部头的书喜欢一块一块地“啃”,我是喜欢一遍一遍地“刷”。因为啃的话一般都啃不完,既没有时间也没有耐心,而且一本书里不是所有东西都值得花时间去啃。从粗到精多刷几遍,一本书里的营养价值基本都可以知道个大概了。该书是否有必要详细研究,也会很快心中有数。

多读英文学术专著对语言的提升能力就不多说了,其实最重要的还是熟悉英文论述的行文风格。读多了你就会喜欢上这种套路,并且会自然而然地用在自己的文章中。

欢迎







































中科白癜风公益活动
中科白癜风医院微博



转载请注明:http://www.beicanshijie.com/gjbz/19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