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荭等企业成长成本优势与技术成本战

原载《财会月刊》年第8期

基于资源基础理论,以比亚迪和万向为例,采用纵向双案例对比研究的方法,探究企业成长过程中不同资源禀赋条件下技术成本战略的实施和演化路径。研究发现,制造业企业成长过程中企业资源能力形态不断丰富,成本内涵不断延伸,技术成本战略随之演化,并沿着“模仿式技术成本战略→合作式技术成本战略→创新式技术成本战略”路径推进,推动了成本优势从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的转变。

技术成本战略;成本优势;成本边界;企业成长

一、引言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Porter竞争优势理论的提出并在全球范围广泛传播,企业战略被划分出泾渭分明的两个层次:一个是处于低层次的低成本战略;另一个是处于高层次的差异化战略。前者以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和发展规模经济为基础;后者以创新、高附加值和独树一帜的产品为基础。作为发展中国家,在丰裕的初级生产要素、人口红利提供的广阔市场等资源禀赋基础上,我国制造企业普遍选择了低成本战略作为获取竞争优势的突破口,在帮助企业进行资本积累进而实现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也助长了我国制造业“低成本陷阱”现象的出现。与此同时,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全面深化改革的红利不断释放,制造企业的劳动力成本、土地成本、能源成本等不断上升,生态环境承受能力已达极限等一些长期积累的矛盾和问题的不断出现,我国制造企业的资源禀赋结构已悄然改变。我国制造企业纷纷寻找出路以走出低成本陷阱。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高层次的差异化产品战略分别基于技术和市场视角提出的解决对策成为两大主流观点,也为我国制造企业走出低成本陷阱提供了新的选择。

任何战略转型都是一个动态的进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上述两大主流观点由于并没有建立从低成本战略到差异化战略的晋升通道,难以从根本上解决战略和组织惯性问题,而且也忽视了企业实际的资源禀赋基础和渐进积累过程,使得只有极少数制造企业真正突出重围、走出低成本陷阱,成为成功者,而大部分企业仍然挣扎在低成本和规模经济竞争中。因此,在中国情境下,如何针对现有的资源禀赋结构,提升竞争优势层级、走出低成本陷阱、助推企业转型升级,已成为我国制造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这取决于两点:第一,能否打通低成本战略到差异化战略的晋升通道,从成本战略自身出发进行战略层次升级的演绎,通过渐进式的战略转型,降低战略转型风险,从而实现从低成本控制战略到差异化成本竞争战略的平稳过渡?第二,技术创新最终体现在企业高级要素的利用和匹配中,很难体现在低级要素的生产环节,因此创新作为企业成长升级的核心资源要素,应如何纳入成本战略框架中,在与其他资源禀赋相匹配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成本战略的资源配置作用?前者主要澄清成本战略内涵的认识误区,后者主要厘清技术成本战略的核心命题和演化规律,进而为后发国家实现经济追赶提供理论支撑。

本文的贡献在于:①尽管不少学者基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经济转型,提出了加强成本管理的建议,但大多仍局限于成本管理执行层的战术方略。本文引入资源基础理论和战略层次性观点,通过引入成本战略层次自组织进化的逻辑思维,将成本管理提升到战略高度来审视,并将成本实践视角从静态扩展到动态。②尽管已有学者探讨了企业成本竞争优势的重要性和培育路径,但绝大多数研究都局限于成本的比较优势范畴。本文基于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理论,重新界定了成本优势的内涵,并探寻了成本优势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的演化路径。③尽管已有学者指出创新是实现战略转型的关键要素,技术创新对管理创新有促进作用,但很少将创新资源纳入成本战略框架进行深入探究。本文基于创新理论和战略理论,将技术创新与成本战略相结合,探讨了基于“模仿式→合作式→创新式”的技术创新战略分析性框架,从而为丰富成本管理理论、协助我国制造业企业获得持久成本竞争优势提供了重要参考。

二、文献回顾与相关理论

(一)成本战略的层次性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Simmon战略成本管理的提出,人们已经逐步把成本上升到战略高度思考。但受到Porter低成本战略理念的影响,成本战略一直都是以低层次竞争战略的形象被学术界和实务界广泛认可,并作为战略管理理论的核心理念受到人们


转载请注明:http://www.beicanshijie.com/gjbz/193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