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届国戏论坛优秀论文入围选手介绍
第十二届国戏论坛征稿已经结束,恭喜以下二十名同学通过专家评选,进入最终决赛。入围选手将于年11月28号上午9:30在中国戏曲学院小剧场进行论文演讲,并由评委做出最终奖项的评定。届时欢迎大家前来共同参与交流。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这二十名优秀选手吧!(按抽签编号顺序排序)
1号选手郑鸣
论文题目:《许鸿磐《六观楼北曲六种》之历史剧初探》
论文介绍:
清代戏曲家许鸿磐作有《六观楼北曲六种》,其中历史剧四种。他的历史剧中所展现出的“以曲为史”的创作理念可以一定程度上反应乾嘉时期部分戏曲家的创作倾向,并且许氏的一些剧作中透露出“华夷一统”的利于民族融合的观念,同时他的历史剧中也包含着对于儒家思想的宣扬。形式方面,许氏的作品对于元杂剧体制有一定的突破,另外其历史剧的文辞本色质朴。创作技法方面,许鸿磐严格遵循在历史真实上构建艺术真实的原则,并通过罗列历史典故以衬托主题,另外剧作中有些许神异现象的运用。本文主要针对许氏的四种历史剧,分别从创作主旨与主题思想、体制特征与艺术特色、创作手法探究这三方面来进行分析。对许鸿磐的历史剧作品进行研究,对于完善清代戏曲史有一定意义。
个人简介:郑鸣,中国戏曲学院级戏文系戏曲史论研究方向全日制硕士,导师吴新苗教授。
2号选手张梦迪
论文题目:《《二十四诗品》语境下的亨利·摩尔》
论文介绍:
本文将两种时间、地域相差巨大的艺术文化联系到一起,以中国传统诗歌的评价经典《二十四诗品》为视角,对英国雕塑家亨利·摩尔的创作思想及作品进行分析论述。以中国的艺术精神为本源,对摩尔的艺术风格进行梳理和归纳,阐释了摩尔雕塑的艺术风格流变。探讨亨利·摩尔的雕塑艺术与中国美学“得意忘象”、“回环往复”的相似性,在拓宽《二十四诗品》的国际化视角的同时,寻求人类文化共有的“一”。
个人简介:张梦迪,中国戏曲学院级舞美系戏剧与影视学舞台美术设计方向全日制硕士。导师党宁教授。
3号选手黄子馨
论文题目:《从病迹学角度看徐渭《四声猿》中的自我表达》
论文介绍:
引入西方病迹学观点,结合徐渭生平经历,分析徐渭的精神心理、人格状态。并以其剧作《四声猿》为例,分析徐渭的创作天才与癫狂心理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对其精神世界进行解读与探究。
个人简介:黄子馨,中国戏曲学院级戏文系硕士,研究方向为戏曲史论。导师吴新苗教授。
4号选手白晨壮
论文题目:《论京剧传播“跨”的特性》
论文介绍:
京剧是中国戏曲中知名度最高、最具代表性的剧种。回溯发展历史可以发现,京剧艺术在传播过程中对于时间和空间壁垒的突破,以及对于阶层和技术界限的跨越,同表演本体的精髓与魅力一并造就了京剧的艺术地位和文化价值。京剧传播展现出的“跨”的特性,具体体现在了时代、地域、阶层和媒介等几个方面,本文将以此为出发点,从传播角度看京剧艺术,试分析京剧传播的特点,并思考京剧艺术在当代传播发展的路径。
个人简介:白晨壮,中国戏曲学院级国交系硕士,研究方向为国际文化交流与管理。导师于建刚教授
5号选手朱利维
论文题目:《崔嵬京剧电影的导演技法研究》
论文介绍:
本文主要从镜头的运用以及时空的调度方面对崔嵬的京剧电影的导演技巧进行探讨,做出了归纳梳理。
个人简介:朱利维,中国戏曲学院级戏文系戏曲史论方向硕士。导师刘小梅教授。
6号选手吴孟怡
论文题目:《浅析京剧程派伴奏风格——以《锁麟囊》为例》
论文介绍:京剧程派由程砚秋先生创立,程派唱腔不断探索发展,逐步形成以“声、情、美”高度结合的别具特色的审美艺术风格。本文将以程派的起源和发展为脉络,结合艺术实践浅析程派的艺术风格及伴奏特点,以程派经典剧目《锁麟囊》为例,列举了指法、弓法等在不同板式中的运用,并对比梅派伴奏风格做了具体剖析,同时对剧目情节和人物性格进行分析,总结了乐队伴奏如何与演员更好的配合。因此本篇论文对于如何体现程派唱腔严格的音韵规律、丰富的节奏变化以及对揣摩情节和人物情绪发展进行了细致的研究和论述。
个人简介:吴孟怡,中国戏曲学院级京剧系京剧器乐演奏研究方向全日制艺术硕士,导师顾玉杰教授。中共党员,京二胡专业,现任级全体研究生班长、系学生党支部组织委员。-学年度综评成绩全系排名第一。自年考入国戏附中学习本专业至今11年。曾荣获国家奖学金、中国京剧艺术基金会奖学金、多次获得校内外一等奖学金、优秀学生干部;获得中国戏曲学院优秀共产党员、两届北京市“先锋杯”优秀基层团干部、年获得北京市优秀毕业生、中国戏曲学院优秀毕业生等称号。读研期间一年来获得学业一等奖学金、优秀社会工作奖学金。
7号选手赵迪宇
论文题目:《试论新编戏曲舞美设计视觉形象在各阶段的参与形式》
论文介绍:
在遵循美学原则的基础上进行探索和实施,剧本文本中的提示要全部考虑到,文本中没有提及到的,通过和编导组的沟通,更需全面的顾及到,从而更易寻找到形象的种子。特别是戏曲剧本,剧本的戏词内敛与表演虚拟性都将是舞台设计创作中及时考虑到的方向。在戏曲舞台设计中,与各个单位的密切配合与琢磨都是必不可少的,在戏曲舞台设计与服装、灯光的巧妙结合中,来体现戏曲中的时间、空间转换,其效果是饱满而又生动的。结合整体写意,局部写实的设计理念,突出剧本中形象的种子,完善各单位的视觉协调。
新编戏曲的舞台美术设计整体写意,局部写实,即需要表达文本的精神主旨,又要表现场次的具体迁换。在舞台效果呈现中,在相对的参照系中,选择写意或写实的方式来描述,设计语汇的多样性以及多变性。再加以整理支撑该效果的实现方式。任何空间的舞台,分割多份同等的空间,在任意一份空间中都将交替出现设计中视觉形象的变换。在舞台进行调度的同时,所产生的视觉形象变化都是设计者通过对剧本的自我解读,将设计者自身的情绪,感官,思想一并带入。传达给观众的旨意丰富明确。舞台设计本就是存在各式风格的区分,盛行的写意主义,写实主义都是广受观众喜爱的。如果在此基础上利用好舞台的每一寸空间,将会在这个发展的观演需求中得以立足之地。
个人简介:赵迪宇,中国戏曲学院级舞美系戏曲舞台美术专业硕士,导师宋旸教授。曾在北影毕业大戏《苍蝇》中担任舞美道具制作,参与《迟到的诺贝尔》,大型音乐剧《猫城记》等剧目的舞美制作,曾在大型音乐剧《大型伺候》中担任舞美助理,在话剧《福尔摩斯与莫里亚蒂》中担任舞台总监,作品《塵》获得在布拉格演出设计与空间四年展(简称布拉格PQ展)学生展区域展出的资格。担任中国戏曲学院研究生跨系部合作项目吕剧《独步行吟》舞台设计,以及中国戏曲学院表演系毕业大戏《王昭君》中的舞美助理。
8号选手李鑫雨
论文题目:《豫剧“杨家将”剧目的来源及发展初探》
论文介绍:
《豫剧“杨家将”剧目的来源及发展初探》一文根据文献资料、相关音视频资料以及实地走访,探究豫剧中“杨家将”剧目从何而来,并在河南风土人情的影响下进行了怎样的流变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