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期成果展示论文大班幼儿的不良

北京湿疹专业医院 https://m-mip.39.net/czk/mipso_8589789.html

●SUMMERSEASON

杨陵区第二幼儿园刘咪

摘要

众所周知,幼儿时期是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时期,也是不良行为出现频率最高的时期,在两种行为交替出现的阶段,如果不加以科学的引导,不良行为习惯就会逐渐的占据幼儿的心理,不仅延缓了幼儿健康成长的步伐,更容易导致幼儿成长过程中扭曲性格的形成。同时,如果在幼儿期无法对他们的不良行为习惯进行及时纠正,久而久之会使得坏习惯在幼儿的思想中得以根深蒂固,造成幼儿心理上的顽疾,影响幼儿未来人格与道德的良好发展,其严重性不言而喻。介于此,本文以大班幼儿为研究对象,对幼儿不良行为习惯的具体表现进行定位,同时对大班幼儿不良行为习惯形成的原因进行详细剖析,并提出纠正策略。旨在对大班幼儿不良行为进行科学纠正的过程中提高教师行为教育的专业能力,为大班幼儿创建更加优质的道德成长环境,提高幼儿园行为教育质量,对全民素养的提升起到积极地促进作用。

关键词:大班幼儿,行为,不良行为,纠正策略

01

绪论

(一)研究背景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幼儿要通过科学的途径养成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并能够具有生活自理能力。在这一背景下,通过对大班幼儿不良行为习惯形成原因及纠正策略的研究,来塑造幼儿良好的道德品质是非常有必要的,不仅是幼儿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更是提高幼儿行为规范意识的重要渠道,而幼儿良好行为的有效养成更是幼儿园教学活动顺利开展与实施的基础。但是,通过实践教学的观察,能够清晰的看到,目前部分幼儿园对《纲要》中如何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要求仍未实现科学化与系统化的有效贯彻,更在纠正幼儿不良行为习惯时缺乏有效的执行能力。同时,由于家庭教育与社会层面更是对幼儿不良行为习惯的出现未能保持足够的重视,也使得大班幼儿在出现不良行为习惯时无法得到及时的引导与纠正,形成了日后社会中的不安定因素。因此,依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的具体规定,遵从《3-6岁儿童发展指南》中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原则,对大班幼儿不良行为习惯的形成原因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与研究,以其能够提出纠正幼儿不良行为习惯形成的策略,提高幼儿成长的质量。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研究目的

独生子女家庭的长期溺爱,为幼儿不良行为习惯的养成提供了土壤,呈现出不良行为习惯类型多样化的特点,阻碍幼儿良好性格的发展,制约幼儿健康心理的形成,如何有效纠正幼儿不良行为习惯,是目前学前教育领域研究的重点与难点。很多教育策略与方法运用的不科学,致使在改善幼儿不良行为习惯中的作用微乎其微,导致幼儿不良行为习惯愈加严重。基于此,以前人研究成果为鉴,结合目前幼儿不良行为习惯发展的实际特点,选取大班幼儿为例,分析幼儿不良行为习惯形成的具体原因,并加以科学解决。以此能明确幼儿不良行为习惯的类别,从科学的角度纠正幼儿的不良行为习惯,提高幼儿成长质量,实现幼儿教育行为与教育体系科学构建的目的。

2.研究意义

通过不良行为习惯对大班幼儿影响的深入研究,能够有效遏制幼儿不良行为习惯的发展以及所带来的危害。本文从理论角度出发,明确幼儿不良行为习惯的形成原因,纠正教师与家长在面对幼儿不良行为时错误的教育理念,树立健康的育儿观念,促进幼儿行为教育理论的深化。从实践研究方面出发,通过纠正大班幼儿不良行为习惯策略的提出,为提高幼儿成长质量搭建平台,提高教师与家长在纠正幼儿不良行为习惯中的实践能力,增强幼儿行为教育的功能。因此,本文的研究具有较强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02

相关概念界定

(一)大班幼儿界定

我国学前教育规定,应根据不同幼儿年龄进行班级的分配,降低幼儿年龄差异性,有利于幼儿在同龄中获得知识与学习能力的科学发展。在这一要求下,一般将4-6岁龄的幼儿定义为大班幼儿,即在学前教育机构中,以4-6岁幼儿为主要编制的教学集体,便于幼儿园对幼儿特点的区分与管理。从幼儿身心发展角度来看大班幼儿较中、小班幼儿具有更加强烈的主观意识,能够掌握更复杂的学习技能。从现代教育角度来看,幼儿园大班已成为幼小衔接的关键要素。

(二)行为习惯

行为习惯也称之为幼儿生活行为习惯,通常分为两个层面,其一,是良好的生活习惯,主要包括良好的饮食与卫生习惯、按时睡眠起居习惯、适宜的活动习惯等,而良好的生活习惯是幼儿在学习中逐渐培养的,非与生俱来;其二,不良的习惯是另一种生活习惯的体现。因此,良好的生活习惯是幼儿健康成长的重要途径,而不良的生活习惯不仅能够危害幼儿的身心健康,更在幼儿未来的发展中形成对社会的不安定因素。

(三)不良行为

幼儿不良的生活习惯,是与良好的生活习惯相对立的,不良的生活习惯是另一种生活习惯的体现,不良生活习惯的形成通常较为固定,更是幼儿自动化行为的具体表现,如饮食不规律、睡眠不稳定、生活自理能力差、卫生习惯不良等,这些不良的生活习惯不仅会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良好形成,更会阻碍幼儿品德的健康发展。

03

大班幼儿不良行为习惯的

具体表现及影响

(一)大班幼儿不良行为习惯的具体表现

1.性格孤僻

通过对教学实践的观察后发现,由于我国独生子女家庭数量的不断提升,家庭溺爱现象呈现出严重化的发展趋势,绝大部分大班幼儿在家庭中都保持着小皇上、小祖宗的地位,逐渐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对规则意识无视,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的现象比比皆是,不听老师与家长的话,毫无纪律意识,与同伴交流有限,难以融入集体逐渐形成了性格孤僻的不良行为习惯。

2.乱发脾气

同样,由于家庭娇生惯养的生活环境,使得部分幼儿在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状态下逐渐失去了对别人尊重的意识,这部分大班幼儿在幼儿园中表现出争强好胜,随意抢夺他人物品的实际问题,在家庭中更是稍有不顺即哭闹不止,而有一些家长为了暂时缓解幼儿的暴躁情绪,形成了退让的教育理念,对幼儿乱发脾气的不良行为习惯的形成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3.说谎成性

大班幼儿处于思维成长期,普遍表现出知识贫乏且认知能力薄弱的特点,对现实与想象极其容易产生混淆,使得他们无法对想象与现实中的事物进行区分,在这一过程中,幼儿常常把想象中的事物当作现实中发生的,形成了说谎行为。但是,由于该原因而引发的说谎行为严格来讲,并不能称之为不良行为,但如果不加以及时的引导,大班幼儿会无法感知到说谎的害处,逐渐形成说谎成性的不良行为。

(二)不良行为习惯对大班幼儿的影响

1.对幼儿身体影响

大班幼儿正处于发展的重要时期,身体机能尚未完善,不良行为如:站姿不正确、吃饭不按时、睡眠不稳定等,这会对大班幼儿的骨骼、肌肉以及各器官的发育造成极大的损害,是当前近视、佝偻甚至是白血病的诱因。因此,保持大班幼儿的良好行为才能实现身体机能的正常发育,为大班幼儿塑造健康的体魄。

2.对幼儿心理影响

在实践教学中,通过与部分经验丰富的教师进行访谈从而获悉,嫉妒、互相攀比、以自我为中心等不良心理问题均由平时的不良行为而引发。如果长期沉溺在不良行为中且无法得到科学的纠正与改善,幼儿会出现自闭、自残等不良心理特征,不仅对幼儿未来的发展形成了阻碍,更对家庭与社会造成了危害。

04

大班幼儿不良行为习惯的

形成原因分析

(一)幼儿园教育不完善

1.行为教育不完整

目前在我国学前教育领域中行为教育的发展依然处于滞后的状态,绝大多数幼儿园对行为教育开展的理念与作用并未形成有效重视,具体表现为以下两点:首先,部分幼儿园根本不具有行为教育的意识,普遍认为只要抓好幼儿的智力教育就已经实现了教育目标,使得行为教育无法在幼儿园中开展。比如:在大班幼儿日常生活中,仅强调幼小衔接与学习的重要性,对大班幼儿频繁出现的争抢、乱发脾气以及无法融入集体等不良行为未形成重视,也没有及时的给予引导与纠正,导致大班幼儿不良行为习惯逐渐形成;其次,部分幼儿园虽然了解行为教育的作用,但由于没有专业的师资力量,难以科学地进行教育的开展。以上两种现象导致了大班幼儿行为教育边缘化的发展现状,当大班幼儿在幼儿园中出现了不良的行为,无法得到相关教育的规范与引导,容易形成对自身行为的模糊感,逐渐放松行为要求,形成不良行为习惯,阻碍了大班幼儿良好健康成长的路径。

2.教师指导不及时

通过教学实践的观察能够了解到,由于幼儿园教育工作与保育工作相结合,部分教师在工作中对幼儿的智力开发与安全问题较为重视,而忽略了对大班幼儿在学习与一日生活中不良行为的指导。在指导意识不足中无法及时纠正大班幼儿所出现的不良行为,使得幼儿在默认的环境中逐步地养成了坏习惯。比如:在大班幼儿午餐环节中,由于教师工作内容繁忙,并无法周全的照顾到每一个孩子,部分幼儿由于家庭溺爱导致挑食的不良行为习惯,便把不喜欢吃的蔬菜偷偷的丢掉,由于教师工作的繁杂,虽然看到了这一幕,但并未对幼儿该种不良行为进行及时的纠正与劝阻,使得大班幼儿形成了侥幸心理,导致对不良行为而引发的成就感,逐渐形成了坏习惯,以致大班幼儿长期无法对良好行为进行有效地认知。因此,在大班幼儿不良行为出现时,教师指导不及时,是形成大班幼儿不良行为习惯的主要因素,不仅让幼儿走进了行为习惯养成的误区,更是变相地纵容了大班幼儿不良行为的发展。

(二)家庭教育不科学

1.家庭教育理念不科学

通过与部分大班幼儿家长的访谈后获悉,由于我国独生子女家庭结构的严重化,家长认为自身的责任即是要给予幼儿幸福生活,此种理念衍生出溺爱的家庭教育理念,致使在生活中对幼儿的衣、食、住、行疯狂的投资,却忽略了大班幼儿的心理健康。在家不断地溺爱,使得幼儿不但出现了自理能力差的实际现象,更出现了脾气暴躁、骄横无礼、自私自利的不良行为习惯,这些不良的行为在家长眼中往往成为了大班幼儿的个性。比如:由于家庭不受欺负的教育理念影响,部分大班幼儿在幼儿园中由于争抢玩具而导致与同伴发生冲突,在冲突的过程中将同伴抓伤、咬伤。在教师将大班幼儿不良行为反映给家长时,家长不但不进行正面的教育与对不良行为的纠正,反而认为幼儿的做法正确,不能吃亏,就要这样做,在此种不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中,幼儿的不良行为得到了助长,使得本身就处于行为模糊期的大班幼儿,无法正确地树立良好的行为意识,从而导致了不良行为的形成,阻碍了幼儿良好的发展。

2.家庭教养方式不适宜

众所周知,家庭是幼儿行为教育的重要平台,父母可以说是幼儿的第一任教师,更是终身导师。因此,家庭教养方式对大班幼儿行为的影响非常深远。通过家访能够清晰地观察到,部分大班幼儿家长在生活中对自己的言行举止没有形成良好的约束,不经意间流露出不规范或不良的生活习惯,显现出家庭教养方式不适宜的问题。而正处于幼儿期的孩子们,模仿能力极强,在长期耳濡目染中,会被家庭中家长的不良行为所感染。比如:在生活中,家长自己就具有挑食、吃零食、说脏话、不讲究卫生等行为,在大班幼儿出现相似行为时,家长并未意识到幼儿的行为有什么不妥,幼儿也会很自然地加入到不良行为的团队之中,最终在这种家庭教养方式的影响下,大班幼儿失去了对良好行为习惯的认知能力,从而导致不良行为习惯的形成,并愈演愈烈。长此以往,大班幼儿的身心无法得到健康的成长,更在此种家庭教养方式中养成了好吃懒做、好逸恶劳的恶习。因此,不适宜的家庭教养方式,是导致大班幼儿不良行为习惯形成的最主要因素。

3.家庭教育观点不统一

通过以大班幼儿行为教育为主题开展的家长会中的讨论结果可见,由于当前大班幼儿家长多以八零后这一年龄段为主,且工作繁忙,无暇顾及对幼儿的教育,致使家庭教育的重任落于隔代家长的肩膀上。在这种家庭结构中,由于家长年龄与思想无法达到一定的统一,而形成了在面对大班幼儿出现不良行为时家庭教育观点不统一的现象。比如:在家庭中,大班幼儿出现挑食的不良行为时,父母一般都会从现代健康教育的角度出发去劝导幼儿科学的进行饮食,不要挑食才能合理的汲取营养。而隔代的爷爷奶奶们却以幼儿的心情为核心,在溺爱的教育观点中生怕强迫孩子吃不愿意吃的食物而导致哭闹行为发生,影响身体健康。在纵容幼儿挑食行为的过程中爷爷奶奶们对幼儿父母给予了一定的批评,形成在大班幼儿行为教育中教育观点不统一的问题,不仅降低了父母在幼儿心目中的良好形象,更纵容了幼儿不良行为的发展,为日后不良习惯的发展提供了土壤,导致大班幼儿无法有效地通过家庭教育树立良好的行为观念。

(三)社会榜样不具体

当今社会科技发展迅速,在自媒体时代中,网络逐渐成为了社会的宣传窗口。面对社会不良信息的冲击,大班幼儿丝毫不具有抵抗能力,一些来自网络直播平台的淫秽、道德缺失的视频使大班幼儿失去了正确的人生观。比如:在快手直播平台中,部分视频对吸烟、喝酒以及赌博等不良行为的宣传,导致良好道德榜样缺失,封闭了大班幼儿失去良好行为成长的渠道。同时,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背景下,幼儿的物质生活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社会攀比之风盛行。在比穿名牌、吃高档,比谁家的车好、房子大的现象中导致大班幼儿失去了正确的价值观,更模糊了社会中良好行为的榜样。使得幼儿无法分清何种行为是良性的,何种行为是不良的,对幼儿的身心发展形成很大的冲击。因此,在社会榜样树立不具体的问题中或多或少的导致大班幼儿存在任性、固执、依赖、胆小、好斗等不良的行为习惯,无论是从幼儿的身心健康角度出发,还是更深层面的道德角度,均对大班幼儿构成了不可逆转的不良影响,导致大班幼儿不良行为习惯逐渐养成。

05

纠正大班幼儿不良行为习惯的

策略

(一)完善幼儿园教育体系

1.完整实施幼儿行为教育

完整的实施幼儿行为教育,不仅是幼儿园教育体系完善的主要途径,更是科学引导大班幼儿树立良好行为意识的重要手段,以此来弥补幼儿园行为教育实施不完善的遗漏。首先,幼儿园要积极地吸纳当前先进的行为教育理念,才能合理的设计与组织幼儿的行为教育。比如: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教师要时刻以行为教育为目标对大班幼儿进行规范,实现大班幼儿行为教育的日常融入,能有效地在幼儿教育中合理地导入行为教育来帮助大班幼儿树立良好的行为规范,更能够及时地纠正大班幼儿的不良行为,提高幼儿对良好行为的认知,促进大班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其次,幼儿园要注重对行为教育环境的创设,积极的利用楼道、走廊、操场以及室内宣传板等空间,对幼儿良好行为进行科学的宣传。如:《弟子规》、《八荣八耻》等内容,有效地创建出良好的行为教育环境,为行为教育的完整实施提供基础,让幼儿在环境的熏陶中逐渐的了解行为准则,纠正大班幼儿不良的行为习惯,更为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提供契机。

2.及时纠正幼儿不良行为

在实习工作中,通过对幼儿在园时间统计可知,大班幼儿在幼儿园的时间每天不会少于八个小时,占据一日生活的三分之一,幼儿园行为教育体系的完善对幼儿不良行为的纠正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要善于观察,对幼儿在幼儿园中所出现的不良行为进行及时的指导与纠正,才能提高幼儿对良好行为的认知。首先,教师要在工作中合理的分配工作内容,才能够自如的对幼儿不良行为进行有效地观察,一旦发现,立即纠正,让大班幼儿能随时得到良好的指导;其次,教师要把良好行为规范融入幼儿的一日生活与游戏中,不断地在日常生活中让幼儿得到良好行为的反复训练。比如:让幼儿完成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自己整理学习用品、及时归纳玩过的玩具以及帮助同伴做一些事情,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给予示范,并通过手把手反复的让大班幼儿得到行为习惯的训练,提高对良好行为的理解能力。以此不断地强化幼儿良好行为的意识,不断积累经验,从而规避幼儿接触不良行为的风险。

(二)科学构建家庭教育体系

1.树立科学家庭教育理念

家庭教育是幼儿的第一课堂,树立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是幼儿良好行为养成的基础,更是及时纠正幼儿不良行为的重要手段。因此,家长只有不断提高家庭教育观念,才能真正理解溺爱并不是真正的爱孩子,方可意识到纠正幼儿不良行为习惯的必要性,认识到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提高家长教育方法的适切性。比如:在家庭教育中要让幼儿学会自理能力,树立自己事情自己做的教育理念,让他们学会自己吃饭、自己穿衣、自己叠被子,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小小的目标,在获取成就感中树立良好行为意识;其次,家长要改变放任自流的家庭教育方式,凡事要从小抓起,只要发现大班幼儿有不良行为的出现,一定不要妥协,用科学的理论作基础耐心地为幼儿讲解不良行为的危害,设身处地的为幼儿着想,保证严爱有度,并运用劝说的方法或为幼儿讲一些相关行为规范的小故事,来激发大班幼儿对良好行为的探索情趣。在优质的家庭教育理念的引导下,逐渐地纠正不良行为,为大班幼儿健康的成长提供基础教育平台。

2.构建优质家庭教养方式

大班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必须要有家庭教育的支持,优质的家庭教养方式不仅能有效加深大班幼儿对良好行为的理解,更能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幼儿的道德修养。因此,在家庭教育中,家长首先要认识到榜样的作用,在家庭中以身作则,为优质家庭教养方式的实施提供保障。比如:在日常生活中要保证饮食、睡眠以及卫生的良好习惯,家庭成员之间要形成平等地位,在纠正大班幼儿出现不良行为时,要通过耐心的讲解,细心的呵护来引导大班幼儿走出不良行为的误区,才能够潜移默化地对幼儿起到良好行为的引导,使他们能够在生活中认识到良好行为的重要性,从而促进他们对于良好行为的认识;其次,父母要懂得营造良好的家庭教养环境,在家庭中深入挖掘大班幼儿行为教育的资源,为他们创造良好、健康并且舒适优美的家庭环境。才能够让大班幼儿在享受家庭温暖的同时,养成良好的生活态度,促进他们对良好行为习惯的认可,纠正自身的不良行为习惯,为良好行为的养成提供空间。

3.科学统一家庭教育观点

从以上相关问题的详细解读中,能够发现问题的形成原因,面对在家庭中纠正幼儿不良行为时而形成的教育观点不统一的问题,解决策略如下:首先,通过幼儿园家园合作的形式,组织家长们进行育儿方法的学习,科学地对家长们的教育观念进行整合,在整合的过程中找到同一观点的方法。比如:以《纲要》及《指南》作为教材,以科学的儿童观作为依据,让家长们了解溺爱、顺从并不是科学的育儿观,要真正的从正面引导大班幼儿,才能树立良好的人格,为不良习惯的滋生形成保护膜。同时,隔代长辈家长要深知过分溺爱的危害,不要做培养大班幼儿良好行为的绊脚石,幼儿的父母也要积极地与隔代家长进行幼儿行为教育方法的探讨,才能够在针对大班幼儿所开展的家庭行为教育中达到思想与观念的共识,有效地促进大班幼儿良好行为的科学养成,最终能够在和谐统一的家庭教育观念中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大班幼儿未来的健康成长与发展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

(三)树立社会模范榜样

树立社会模范榜样才能重塑道德观,为纠正大班幼儿不良行为提供基础保障。首先,相关部门要严厉打击不良网络平台对幼儿道德行为成长的误导,才能对崇尚、鼓励好吃懒做、奢侈享乐、攀比等不良的网络信息进行遏制。同时要树立舍己救人、尊老爱幼、见义勇为的社会模范典型,才能为大班幼儿树立良好的社会学习榜样,让道德回归于本文,才能有效地引导大班幼儿树立正确的道德准则,为良好行为的养成提供前提条件。其次,提高社会对幼儿道德品质培养的重视度,改善当前社会的不良风气,要积极宣传有助于的思想,让幼儿在有助于自己、有助于家庭、有助于社会道德思想,淡化当前社会风气中的攀比、浮躁心理。有倾向地为幼儿园与家庭提供幼儿行为培养准则,提高各环节指导与纠正大班幼儿心理与行为的能力。并通过这种良好和睦的社会氛围感染幼儿,对幼儿进行积极的、正确的社会关系引导,帮助大班幼儿建立完善的社会关系理念,减少大班幼儿受到不良行为的侵蚀,为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奠定坚实的基础。

06

结论

大班幼儿不良行为习惯的形成原因主要分为三个层面:首先,幼儿园层面,由于幼儿园教育完善程度不足,显现出行为教育不完整、教师指导不及时等大班幼儿不良习惯的形成现象,导致当前部分大班幼儿始终无法获得良好行为的培养渠道;其次,家庭层面的原因,通常表现在家庭教育不科学的问题上,由于家庭教育理念不科学、家庭教养方式不适宜以及家庭教育观点不统一等问题无法对大班幼儿出现的不良行为进行及时的纠正,影响了大班幼儿良好行为的有效形成;其三,社会层面的原因,由于当前社会受到经济利益观念的冲击,道德失范、行为失衡的现象比比皆是,无法为幼儿提供正确的行为典范,导致幼儿园与家庭失去了纠正大班幼儿不良行为的依据,更阻碍了大班幼儿良好行为的科学养成。

通过对大班幼儿不良行为习惯形成原因的详细分析后,提出纠正大班幼儿不良行为习惯的策略,针对上述三个层面的原因进行针对性解决。首先,在幼儿园层面,要完善幼儿园教育体系,通过完整实施幼儿行为教育与及时纠正幼儿不良行为,解决幼儿园教育不完善的问题,为及时纠正大班幼儿不良行为创建条件,并提供良好行为的养成渠道;其次,在家庭方面,通过树立科学家庭教育理念、构建优质家庭教养方式与科学统一家庭教育观点来解决家庭教育不科学的问题,为纠正大班幼儿的不良行为提供具体方案,同时为良好行为的培养发展奠定基础;再次,树立社会模范榜样,为幼儿园与家庭提供幼儿良好行为的培养目标,为巩固大班幼儿的良好行为起到保障作用。

参考文献

[1]许爱华.幼儿不良习惯成因及解决对策探索[J].好家长,(12):76-76.

[2]杨佳佳.幼儿不良行为习惯分析[J].南北桥,(13):-.

[3]孙胜男.幼儿不良行为习惯的养成及矫正措施[J].教育教学论坛,6(49):-.

[4]谭晓红.浅析幼儿不良习惯及教育措施[J].读写算:教师版,6(25):80-80.

[5]李宝茹.规则教育中大班幼儿行为的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6.

[6]张慧.浅谈幼儿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与对策[J].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6(12):-.

[7]刘莉莉.儿童不良行为形成的原因分析及教育对策[J].吉林教育:综合,6(46):2-2.

[8]徐依芹.浅析幼儿教育中常见的不良习惯与有效对策[J].快乐阅读,6(22):-.

[9]田菩菩.试论幼儿不良行为成因及对策[J].中外交流,(2):8-9.

[10]吴小微.孩子不良道德行为的形成及对策[J].读写算:教师版,(44):-.

[11]王艺.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J].家长,(31):-.

[12]刘秋云,周莹.幼儿教师积极惩罚行为及策略研究[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40(10):7-12.

[13]赵林.家园合作纠正幼儿不良行为习惯的途径[J].散文百家,9(11):-.

[14]王中美.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J].新课程(综合版),9(11):-.

版权声明:

1.版权归徐子岚名师工作室所有;

2.未经原作者允许不得转载本文内容,否则将视为侵权;

3.转载或者引用本文内容请注明来源及原作者;

4.对于不遵守此声明或者其他违法使用本文内容者,本人依法保留追究权等。

法律依据:《著作权法》第八条规定。

图文/刘咪

编辑/牛雷

初审/张艳

终审/徐子岚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beicanshijie.com/gjbz/175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