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飞(-),湖北武汉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青年长江学者,教育部高等学校工业设计专业教学分指导分委员会委员,广东工业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执行院长。
长期扎根于我国制造产业,推动体验设计、服务设计和设计战略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和教育部重大项目等。屡获广东教育教学成果奖、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广东省“省长杯”工业设计大赛钻石奖、国际学术会议“最佳论文奖”等奖项;个人获光华龙腾·中国设计业十大杰出青年、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南粤优秀教师、“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用户体验设计70人”等荣誉。
序言
近年来在清华大学、江南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广东工业大学等多个论坛中,我常常提及用户体验、体验及相关概念的异同,却屡屡遭到听众的质疑:为什么花如此多精力去搞清楚这些概念的细微差异?即使搞清楚了这些概念的差异,对设计实践来说有何作用?
听者的质疑反映出设计学中“行”与“知”的关系问题,这恰恰是“设计范式”的一个核心问题。诚然,快速原型、快速测试、快速迭代,似乎已成为全球互联网行业的“范式”;但是,在真义辨析、性质定位、关系厘清后,探明的实践路径可能更准确、更有效。
年10月,《包装工程》刊载了我的论文《体验设计研究:问题情境、学科逻辑与理论动向》。本次撰写《用户体验设计再研究:从概念到方法》,既是从设计方法的角度将用户体验研究推进了一小步,又是从方法的视角反思用户体验。有兴趣的读者可以两相对照,或许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再”之所在。
新冠疫情后,用户体验设计的热潮再掀新浪;抛砖引玉,希望在用户体验设计和体验设计的热潮中多一些基础性研究与学理性探讨。
纵使纷繁,初心无恙。
用户体验设计再研究:从概念到方法胡飞,冯梓昱,刘典财,王炜(广东工业大学,广州)
摘要:目的当前,用户体验设计存在概念上的两个“误读”,一是对用户体验与可用性的概念误读,二是对用户体验设计与体验设计的概念误读。试图厘清用户体验的概念,并基于明确的定义梳理用户体验设计的方法,再从设计方法的视角反思用户体验的内涵。方法首先,通过文献法梳理从“可用性”到“用户体验”的发展脉络,解析用户体验与可用性的三种关系;其次,比较用户体验的不同定义,进而明确用户体验的内涵;第三,收集并筛选用户体验设计方法,从方法属性、设计流程、研究对象三个维度进行方法分类,借助信息可视化手段,比较多重维度下用户体验设计方法存在的共性与特性。结论通过对用户体验设计方法的多维比较分析,基本厘清了当前用户体验设计方法的应用情况,反映出用户体验、可用性、体验设计三者在方法上的含混性,并指明了用户体验设计方法的发展趋向。关键词:用户体验;设计方法;多维分析;体验设计;可用性
中图分类号:TB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13
DOI:10.19/j.cnki.-..16.
“用户体验”从20世纪90年代诞生伊始,经过学界、业界二十余年的研究与实践,其内涵和架构被不断丰富与延伸,但研究者对其本质与范畴尚未产生共识。本文尝试对用户体验进行概念溯源和定义辨析,通过用户体验设计方法的多维分析,反思“用户体验”的内涵,促进用户体验集成框架的形成。
01用户体验设计的两个误读1.1从“可用性”到“用户体验”20世纪70年代,个人微型计算机的出现标志着电子计算机已经发展到了第四代,掀起了计算机普及化的浪潮[1]。然而计算机系统使用的传统字符介面操作复杂,对于缺乏代码知识的普通用户并不友好,因此Xerox的研究人员开发了首个图形用户介面(GUI)[2],用户无需学习专业知识便可以对其中的图形对象进行操作并获得反馈。20世纪70年代末,计算机科学领域提出将“可用性”作为交互式IT产品或系统的重要质量指标。国际标准ISO对“可用性”进行了定义,即特定的用户在特定的使用情景下,有效、有效率、满意地使用产品以达到特定的目标[3]。以可用性为产品评价的主要标准反映了工业经济形态追求效用和效率的实用价值,但这种倾向于产品功能的评价标准实际上仍停留于产品本身,忽略了与之相关的更为重要的用户。事实上,人们对产品的全面评价并不止于可用性。年的CHI会议上,认知心理学家DonNorman首次提出了“用户体验”(UserExperience,简称UX)[]。他解释说,之所以引入UX这个术语,是因为他认为可用性太过狭隘,无法代表人机交互的整体视角。近乎同期,Alben(6年)在“DefiningtheCriteriaforEffectiveInter-actionDesign”中提出了体验的美学品质(AestheticQuality)的观点,强调产品使用过程带给人的美学愉悦和感官满意;并把重点放在用户的感觉上,即他们对事物如何工作的理解、他们在使用过程中的感受、他们目标的实现和整个交互环境[]。传统的可用性框架局限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