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这张图在BIM圈的社群里疯传,很多人乍一看,把它当成了「BIM软件大全」,但仔细看你会发现里面有大量的人名、公司名、国家、职位、并购金额和时间点,它其实是一张BIM商业史地图。
这张图的发起人叫ArtemBoiko,是GOLDBECK集团的BIM实施专家,他还写了一系列《LobbyistWarsandBIMDevelopment》的文章,今天我们顺着这张图的脉络,八卦一下BIM发展历程中那些不为人知的商业故事,再谈谈它给中国带来的启示。
在整理这段历史参考了国内外大量的文章,其中对我启发和帮助最大的,是赵欣在JoyBiM写下的文章《BiM杂谈|-,BIM18周岁》,我会尽量去挖一些这篇文章中尚未谈到的故事,但在一些关键的历史节点处也不免重叠和借鉴。强烈推荐你把今天的内容和JoyBiM的这篇一起食用。
01冷战的结果
一场商业风暴的前奏
一切留存下来的技术,都起步于没那么理想主义的商业动机,而商业又受到所在时代的影响,有着不一样的底色。
20世纪末,建筑软件的商业底色,是逐渐走向尾声的美苏冷战,今天要聊到的前两家公司,就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粉墨登场。
BIM始于一场软件商的军备竞赛,确切地说是一种文件格式之争,它的全称叫StandardfortheExchangeofProductmodeldata(产品型号数据交换标准),简称STEP。
上个世纪80年代末,在美苏冷战即将结束的时候,由北美和欧洲多个国家组成的北约联盟,和设计军事设备的公司创造了这种文件标准。随着冷战以苏联失败告终,来自政府的军事装备订单数量大幅下滑,这项工作成果被民用部门接管,军工行业的CAD软件也逐渐进入了土木工程行业。
创立于年的Autodesk公司那时还很年轻,它的旗舰产品AutoCAD在推出仅仅四年之后,就成为最受欢迎的平面CAD工具。它并没有止步于2D图形的成功,而是继续寻求更有前途的3D设计,希望开发一种新的格式,在下一个时代取代dwg格式。
AutoCAD1.0
因为此时有军方背景的STEP格式属于3D设计的集大成者,它很快引起了Autodesk公司的警觉。为了占领新标准的话语权,Autodesk并没有直接使用这个格式,而是希望用一种新的格式来取代它。
年,Autodesk牵头创立了一个由12家公司组成的行业联盟,美国电话电报公司ATT、科技公司Honeywell、房地产公司Tishman都在这个联盟里。他们创建了一种新的格式IFC,以取代他们口中「过时的」STEP格式。多年之后人们诟病Autodesk产品与IFC兼容问题时,却少有人知道,IFC正是在这家公司的指导下开发出来,用于占领市场的。
这个组织很快受到了来自社会各界的压力,最终不得不让IFC格式向整个行业开放,而标准则应该由一个更开放的非盈利组织来运营,于是这个组织更名为IAI联盟(InternationalAllianceforInteroperability),后来又更名为更广为人知的buildingSMART。
此时的Autodesk尚不能在3D设计的赛道上站稳脚跟,它还需要等待一款真正划时代的产品出现。
02技术起源
两个天才的不同命运
冷战失败之后,苏联大量科学家和程序员移民到美国,寻找新的出路,他们之中的很多人都在这个新的国度开辟了伟大的新航路,其中包括创立了Google的SergeyBrin、研发了WhatsApp的JanKoum。
来自圣彼得堡的数学家LeonidRaiz也是移民浪潮中的一位。他曾经在美国参数技术公司(PTC)参与研发了Pro/E,就在IAI组织成立的第二年,LeonidRaiz跟他的同事IrwinJungreis一起辞职,创立了CharlesRiverSoftware,并开始研发一款新的3D设计软件,年软件正式发布,Leonid也许自己也没有想到,Revit这个名字会给建筑软件市场带来怎样一场惊涛骇浪。
LeonidRaizIrwinJungreis
Revit的设计初衷,就是把几何信息和非几何信息统一到参数化模型里,比单纯的图纸和文本更清晰地描述建筑物。
这样的产品对于一直在寻求次世代解决方案的Autodesk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机会。于是,在年,Autodesk以1.33亿美元收购了LeonidRaiz的公司,以及他们研发了5年的Revit。
这笔买卖做得实在是太划算,收购之后,Autodesk从Revit产品获得的收入几乎每个季度都要翻一倍,Revit成为了Autodesk新的现金奶牛。
Revit的故事还没说完,我们先花开两朵,各表一枝。
和Revit创始人LeonidRaiz同样来自苏联的,还有另外一位编程天才,他在当时还处于苏联阵营的匈牙利创办了一家公司,年写出了一款设计软件,主要用于解决苏联核电站的安装问题,他因此获得了3万美元的奖金。有了这笔钱,他就开始着手为最喜爱的MAC系统编写给建筑师用的CAD软件。
这家公司的名字叫Graphisoft,创始人叫GáborBojár。
GraphisoftGáborBojár
尽管是同一个时代的天才,但比起Revit之父LeonidRaiz,命运显然没那么青睐GáborBojár,他做了两个错误的选择,尽管在当时来看,这两个选择其实无可厚非。
第一个选择是在商业上,站在了蒸蒸日上的苹果阵营;第二个选择是在政治上,留在了冷战双方中的苏联阵营。
当时的苹果公司还在与微软和因特尔公司组成的wintel联盟争夺个人PC的市场,创始人SteveJobs在一次德国的CeBIT会议上注意到了这位才华横溢的年轻人,决定在Graphioft的帮助下,为苹果公司争取到来自世界各地的设计师用户。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SteveJobs把第一批苹果电脑捐赠给了Graphisoft,而因为当时苏美的紧张关系,这批电脑还是走私进入了苏联。另一种更普遍的说法,这批电脑是GáborBojár自己典当了老婆的珠宝,花钱走私买来的。乔布斯的说法,姑且一听。
几台走私电脑,加上几万美金的预算,GáborBojár花了两年时间写出了一款名叫RadarCH的软件,是世界上第一款可以在个人电脑上使用的3D建筑设计软件。这款软件,正是后来大名鼎鼎的ArchiCAD。
年的RadarCH,后来的ArchiCAD
再来看Graphisoft做出的两个错误选择:从到年,正是它的产品RadarCH发展成为ArchiCAD的几年。而于此同时,年,乔布斯离开了苹果公司,后者的市场占有率一路下滑;苏联的商业环境则在冷战中耗尽活力,随着东欧剧变和冷战结束,在年走向解体的命运。
实际上,ArchiCAD向参数化建模软件的进发,比同时代所有产品都要早十几年,当时苏联阵营的工程师因为进出口的限制,手里只有很简陋的计算机,也让他们拥有在低配硬件上运行复杂程序的能力。
Graphisoft最大的遗憾,是因为早期根植于小众的操作系统和封闭的市场环境,没能参与到欧美广泛的交流和竞争中去。
这给当时的ArchiCAD带来一系列技术缺陷,比如使用昂贵的MAC系统的多为建筑师,一旦涉及到机电、结构等专业,设计师就要面临「最小的自动化,最大的人工」;再比如,对建筑构件进行参数化设计时,需要用写代码的方式,对于当时的建筑师来说,这种工作方式是很难接受的。
后来Revit的成功,除了市场营销的原因,也有技术上的改进。它把「参数化建模」这件事实现了图形化,而不需要在编程界面来创建;同时也兼顾了建筑师、结构设计师和水电设计师的需求。
需要GDL语言的ArchiCAD和可视化编辑的Revit战场上不论年龄大小,商场上的争夺也一样,三维参数化设计先驱的荣誉或许可以留给ArchiCAD,但市场只会用买单来投票。
不过,战争还远没结束,等待ArchiCAD的是一个更大的阵营,和一件更「正义」的武器,这件武器是Autodesk自己造给它的。
03开放之争
商业与技术的纠葛
开放还是封闭,在普通人眼里是一个非黑即白的问题,但商业世界是有灰度的。
这个问题的博弈,其实我们每天都能感受到——淘宝商品无法直接分享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