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集二手文獻,有一個重大的誤區,我看過很多人都陷入同樣的情況。這個誤區看起來很容易規避,但背後可能是觀念的誤區。
有一次在校長組織的“三學研討會”上,校長讓一位同學展示他搜索二手文獻的過程。
這位同學打開搜索框,鍵入關鍵詞,熟門熟路地開始從Cinii下載論文。
校長趕緊喊停:為什麼你設定的搜索範圍,是“IncludeFull-text”,而不是“All”?同學很坦然,沒有電子全文,我搜它幹嘛呢?
還有一次,有位同學想問我,他的文獻回顧做徹不徹底。他打開文檔,列出一排pdf,說:你看,這夠不夠?
搜集二手文獻看起來是一個事情,其實可以分為兩個部分,一個是搜集書目信息(論文的篇名、作者、年代等),一個是搜集全文。
搜集書目信息是第一步,但很多人往往直接跳到第二步,想直接開始找pdf,甚至迫不及待要閱讀、做筆記了。
找到了書目信息,但是沒有全文,那要怎麼辦?還能怎麼辦,先放下吧。
找不到全文,是明天的我要擔憂的事情,今天的我任務很簡單,只要找齊書目就可以了。不用讓明天的我來煩惱今天的我。
在上一篇文章中,已經介紹了如何確定關鍵詞,如何檢索數據庫,所以我們可以得到大量的書目信息。這些書目信息要怎麼消化呢?
我用的是免費軟件Zotero。這是從校長惠敏法師那邊學來的工具。
這幾年來,只要開電腦,我就打開Zotero。可以說在使用Zotero之後,我對佛教文獻研究的看法有了徹底的改變。
化用藍吉富老師的一個比喻,當你大致了解佛教有什麼樣的文獻之後,就像是坐著飛機從台北掃過一樣,你對這個城市再也不會恐慌了。
一、Zotero的核心功能Zotero的核心功能是整理書目信息
經常有同學會問,你Zotero的每條書目,都有pdf嗎?如果我有pdf,是不是要一個個放到Zotero裡面?我用文檔分類管理pdf也很好用,為什麼要用Zotero?
這也是陷入了同樣的誤區,把Zotero當成了管理pdf的工具。Zotero的核心功能是整理書目信息,至於放pdf,則只是它的附加功能。
我Zotero裡面有幾千條書目,不可能都有pdf;我的電腦裡面有幾百個pdf,也沒必要都放到Zotero裡面。
我們能找到的書目信息,永遠比我們能找到的全文多。為什麼呢?因為很多論文我們並不需要閱讀,只需要知道它的存在就可以了。
分類流程Zotero的使用方式其實很簡單,網上的教程也一大堆。下載到電腦裡,幾分鐘就可以上手了。
越是簡單的工具越是有力量。
Zotero有很多雜七雜八的功能,如果沒有時間的話,大可不必去學。我們只需要記住他的核心功能是收集書目信息以及給這些信息分類,這就足夠了。
目前大部分比較常用的數據庫,都支持Zotero,因此在鍵入關鍵詞搜索之後,點擊一下Zotero的圖標,就可以將頁面所有論文的書目信息,都收錄進來。
因此,收集書目信息很簡單,關鍵在於,如何將這些信息分類。
不管是幾千篇還是幾百篇二手文獻,只要不斷分類下去,會發現每個類別下面都只有幾篇文章而已。像山一樣多的論文,一下子突然變小了。
Zotero的側邊欄是樹狀結構,又支持無限建立分類,因此我們就能將龐大的文獻一層層消化下去。
經常在網上看到一些文章,跟我的某個研究主題很相關,這時候心裡就會有一種衝動趕緊去看看這篇文章寫什麼。
但是先別急,用Zotero來整理文獻之後,會發現還有很多相關的文章,而且剛開始那篇文章的觀點,說不定已經被否定了。
我的流程我的流程是:
()每次碰到一個新的主題,就建立一個新的分類。比如我建立了一個分類,名字叫作“支謙綜合研究”。
()把所有跟這個主題相關的書目信息,都搜集到這個分類下面。
比如以“支謙”檢索GoogleScholar,會出現大量結果。把所有結果都導入到Zotero的這個“支謙綜合研究”中,然後再根據論文的標題,建立不同的分類,如“歷史”、“思想”、“語言”、“影響”、“特色”等。
(3)第一次分類完後,勢必會看到有的類別下面文章特別多,那就說明研究這個主題的人特別多,要繼續將這個類別往下分。
比如“支謙綜合研究”中“語言”這個類別下文章很多,我就在“語言”這個類別下面建立“詞彙”、“語法”、“文字”“語音”等子分類。
結果又發現,其中的“詞彙”類下文章還是很多,那就在這個子分類中繼續分建立更小的子分類,命名為“實詞”、“虛詞”。
還是有很多文章,那就再將“實詞”分類為“單一詞彙研究”與“整體概述”,結果前者是5篇文章,後者是6篇文章。
到此為止就可以了,除非我是要重點研究“實詞”,否則分類到這個地步,對於整個學界的研究概況,已經心中有數了。
3注意事項:()一開始的時候,確立的分類沒辦法很精準,大概取個名字即可。比如我有時候的分類就是叫“文獻”,那就等於所有未分類的論文都可以丟到這裡面。
分類的名字只是幫助自己管理而已,沒必要花太多時間去想一個很精準的名字。隨著搜集的書目信息越來越多,分類名字會越來越精準。
()並不是要等到搜集了所有的書目信息,才開始分類,可以一邊搜集一邊分類。
(3)一個主題下面,勢必有很多不同的分類,就像我在“支謙綜合研究”中會有“歷史”、“思想”、“語言”、“影響”、“特色”。
不同的分類其實就是不同的研究角度,我們的論文不可能囊括所有的研究角度,因此對於那些無關的角度,可以大致分類或者不分類,這樣就能節省精力。像我只研究文獻,那“思想”這一類,就沒有繼續往下分了。
(4)某些類別下面文章會特別少,這顯然是不合情理的,因此可以回過頭來,看看之前所用的關鍵詞是否不夠精準。
另外,很多關鍵詞都會有幾十頁的搜索結果,那怎麼知道哪些書目要放到Zotero,哪些不放呢?這沒有什麼好方法,我基本每條都會去看,再根據題目、摘要把需要的書目導入Zotero。
(5)並不是搜集二手文獻的時候才會用到分類,有時候寫單篇的小文章,我就開一個單獨的分類,以小文章的題目作為分類的標題,然後把所有相關的論文都丟到裡面。
更加好用的是,論文的每個小節,我都會在Zotero創建一個相應的分類,這樣的話,在固定的時間裡面,就專門去研究這個分類裡面的文章,其他的通通不管。
二我的Zotero截圖為了方便理解,可以從幾張截圖看看我自己的Zotero分類情況:
整體分類
博士論文分類
3支謙綜合研究分類
4具體章節分類
三Zotero的其他功能.時間排序分類完後,還是有很多文章,怎麼閱讀?可以按照如下順序:
()按時間排序,讀最新的那一篇。因為最新的論文基本會涉及前人的觀點。
()看學界重要學者的文章。重要學者的文章未必是最新的,但往往是被後人反復引用的。
(3)看研究綜述。很多人會寫專門的研究綜述,可以幫我們省下很多功夫。另外,碩博論文基本都有一章是研究綜述,也可以作為參考。
基本上,我的體會是,讀了最新的那篇文章,對整個分類的研究現狀就有了大概的了解,可以決定要不要繼續讀別的文章。
.標註顏色同一個分類下面,除了最新的那一篇很重要,還有一些論文也需要反復再看。這時候可以添加標籤,標註顏色。
我的習慣是,最重要的標註藍色,其次黃色。每次進入這個分類,就都能知道最應該先看什麼。
3.自動備份()如果有賬戶的話,Zotero可以自動備份到雲端。但是Zotero的容量只有00mb,顯然不夠。因此網上會有很多教程教我們擴充它的容量。
()有一天,我不小心把Zotero中的一個分類給刪除了,結果不管是本地還是雲端,居然都無法恢復!
所以我痛定思痛,乾脆把電腦裡面整個Zotero的文件夾,都用Google雲端硬碟備份了。這樣也不用花心思去學習Zotero本身的備份技巧。簡單又粗暴。
我電腦裡面那些比較有價值的pdf,都會隨手放到Zotero裡面了,所以整個Zotero文件夾,有0G,通通丟到了雲端。(4)Zotero文件夾裡面,有一個Zotero.sqlite的文件,這是整個軟件的核心,收錄了我們所有的書目信息和分類,一般有00mb左右。我通常一個月左右就把他備份一次。即便我0G的Zotero都被刪除了,只要Zotero.sqlite還在,就可以復原原有的信息,只是裡面的pdf沒辦法復原。
寫到這裡,突然湧現一個不好的預感,我趕緊又去備份了一遍。
4.筆記功能()每條書目,都有“筆記”功能,這個功能不是讓我們去做讀書筆記,只是讓我們去做簡單提示。
論文那麼多,時間久了,常會忘記當初是否讀過,因此可以做一些簡單的提示。比如我會在某篇文章的“筆記”中寫道:“這篇文章千萬不要看!”——因為這篇文章標題聳動,但是內容空洞,每次都會被騙進去,所以要提醒一下自己。
也有正面的提醒,比如寫:“第4頁的腳註提到支謙譯經和竺法護的關聯”,那下次我再看,就知道對我而言,整篇文章的重點在哪裡。
()筆記可以添加很多條,不僅可以添加自己的評論,也可以添加別人的評論。網上常有人會對某篇論文或專書進行點評,比如豆瓣網。
如果是對我有用的,我也會複製下來貼到筆記裡。這樣的話,不管時間再久,我一點到這篇文章,還是能馬上知道這篇文章被誰評論過,其中的觀點是否已經過時了。
5.自動引用Zotero可以幫我們生成參考文獻,但不管用APA還是CMS,它生成出來的文檔多少都有問題。我一般是先用Zotero生成,然後再一條條地去改。
6.搭配其他工具()沒有必要把所有pdf都放到Zotero裡面。不過新版的Zotero有一個功能,只要把pdf放在篇名下面,它會自動幫你把pdf的標題改成“姓名+文章名”的形式,也挺方便檢索的。
如果擔心電腦裡面的pdf太多,可以加裝搜尋軟件Everything,需要什麼搜尋什麼就可以了。
()Zotero是神器,Excel也是神器,二者可以結合,從前者導出數據,在後者整理。
比如我就使用它們整理了近百年來支謙研究的概貌。如圖,橫軸是年代,縱軸是文獻數量,整体是一張很漂亮的折線圖,可以看出百年來學界對支謙的關注演變:
總結對待二手文獻的完整方式可以是:
確定關鍵詞→搜索數據庫→整理書目信息→找尋要讀的全文→做筆記。
本文重點談的,是其中“整理書目信息”的部分,而Zotero就是一個很有用的工具。
當然,肯定還有很多類似的工具可以幫助我們。
我有一個心得,使用這些工具的核心觀念是,將大的任務拆分成多個小任務。
就像搜集二手文獻,看起來是一件事情,但是這件事情又可以拆分為很多個小的步驟,每個步驟都可以留出專門的時間來對待。
流程拆分得越細緻,研究的過程就越科學。
本文歡迎轉載。下一篇文章,打算分享做筆記的心得。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