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总结之论文的诞生

《写好科学、工程类论文》专题到本篇文章为止便要告一段落了,后续如果我有比较好的素材或新的想法再进行补充更新。本专题旨在帮助科研小白或陷入科研困境的科研人员,但纵观之,专题内容有些晦涩枯燥,但愿读者能静下心来体会学习吧。

本篇文章将以《羊毛色泽对羊寿命长度的影响》为例系统说明一篇论文的诞生过程,内容全是作者胡诌,仅仅为了让更多的读者明白罢了,请不要关心和争辩其科学性和合理性。不过,不同的科研习惯有着不同的科研历程,笔者所述的论文创作和撰写过程并不适用于所有人,请对号入座,选择性吸收。

一、论题的选择困难症

科研实践是一个存在既定目标的探索过程,能够根据探索过程的结果对既定目标进行修正,但撰写论文是一个存在既定目标的验证过程,目标在论文开头是什么样,在结尾也是什么样。

科研实践是一个涉猎非常广泛的过程,但论文只需要择取其中的一部分精华即可。因此,论文是对科研实践的提炼和总结。

于是,科研人员陷入了第一个问题,取舍。很多科研人员都想让论文最大程度地反映自己的工作量,这种心情可以理解,但这种做法却不值得提倡。论文等同于一类商品,商品是要站在消费者需求的角度来设计和制作的,因此,写论文是要服务于读者、服务于知识的传递的,不应沦为作者挥字如土的工具。

为了规避从一个科研过程到一个论文撰写过程而产生的选择困难症,在一个以论文为导向的科研实践中,应该尽早确定论题。

确定论题,等同于确定研究要素,近似于确定创新点。如果一篇论文的研究要素和论文类型是确定的,那这篇文章的逻辑骨架是基本确定的,如一篇文章的创新点也确定了,那这篇文章的整体结构就十之七八确定了。但要注意的是,在科研实践结束之前所确定的论题在整个科研实践中都可以利用实践结果进行修正和更改,所以有很多学生在研究过程中会不断地更换研究课题(当然,这很浪费时间和精力);然而,一旦开始撰写论文后,这个论题就不要轻易变动了,每每变动论题,所带来的将是通篇大修,甚至覆稿重来。

确定论题和选择创新点近乎是一件事情,两种表达。在第24篇《创新点》中指出,针对某一组逻辑关系共有32种变化,其中31种是具有创新性的。通过可行性和可靠性分析(第25篇),我们能够从这31种具有创新性的逻辑关系中找到一种或几种适合进行科学实践的。但是,建议科研人员在实践中采用“一种为主、兼顾几种”的模式,来保证自己一定会获得一些可观的实践结果。

本篇选题是“羊毛色泽对羊寿命长度的影响”,基于这个论题还有哪些变化可参考第24篇《创新点》,不作赘述。

在确定论文过程中,最根本的还是确定研究要素,这一过程是必须要尽早完成,也必须特别明确。因为科研实践比较宽泛,会涉及很多超出所研究论题的内容,如果科研人员对自己的初衷不明确,很容易在科研实践中逐渐偏离原来的轨道,到最后发现实践结果与既定目标差距太大,徒劳无功了。

研究要素及其逻辑关系一旦确定,要么前方是条活路,要么就是条死路,因此,做好可行性分析和可靠性分析是非常关键的,希望各位读者要重视这一步骤,不要仅凭丰富的想象力和一股子热血就往前冲。

当然,有很多小白在科研初期是很迷茫的,不知道该做什么好。

首先,你要考虑自己的选题范畴,比如查看一下师兄师姐们历年的研究方向、课题组的课题范畴、导师的研究方向等,先确定自己哪些方向能够研究,哪些方向根本没有条件研究。

其次,你要考虑自己的能力范畴,也可以去参考师兄师姐都常用哪些软件,或近年来在相关领域都采用哪些软件、设备,还要


转载请注明:http://www.beicanshijie.com/gjbz/13919.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