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要讨论的话题是学术论文发表与学术论文写作,内容主要分成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我们关于学术八股的理解;第二个部分是学术八股与我们的论文写作和文献解读有什么关系。根据研究,我们认为学术八股中的很多要素,跟现在的学术论文是可以对应或匹配的。而且,学术八股中的很多关键要素,可以对应我们现在的学术论文写作,某种程度上,也可以驱动我们的文献阅读。第三个部分,我们通过学术八股的基本要素,可以看到我们现在学术论文从发表角度的一些基本的特征。
专家介绍周传虎
周传虎,学术写作大讲堂创始人,山东大学大数据与精确传播实验室特聘专家,“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大数据评价理论与指标体系研究”课题组核心成员,中国学术写作学倡导者和践行者,国内首个学术期刊智能分析与精确投稿系统(国家版权局软件著作权证书编号:)发明人。
PART
01
现在我们进入第一部分的讨论。从古代的角度来讲,八股其实是指基本的人文,因为古代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是不发达的,主要是指人文科学,它只是一种基本的写作形式,尤其是在科举考试中。但是,八股这个词,在现在的视野中却变成了一个贬义词。事实上,我们客观的讲一下,八股不管作为古代科举用的八股文,还是我们现代的总结式论文,它作为文章的一种写作方式,无所谓好坏,无所谓褒贬。但是为什么八股在我们现代的理解中,会成为一个贬义词,是因为八股在我们的意识中已等同于极度的形式主义。北京大学著名人文学者钱理群先生有一篇文章,讲的是学术八股扼杀创造力,这篇文章是针对当前国内的研究生教育发言的,钱理群先生是反对学术八股的,他认为学术八股极大的扼杀了广大研究生的创造力,这是他在这篇文章中表达的主要观点。但是,我们超越了形式的桎梏,我们应该思考的是形式之外的内容,或者说思想。也就是说,我们在自己的文章中所要表达的核心学术观点,我们更应该思考的是这个。我们进一步应该思考,我们的学术观点,我们的内容跟大国的形式到底是什么关系。不应该盲目的、想当然的去反对这种形式,包括我们现在写论文的新学术八股,有的人叫洋八股。
下面这个图片是古代一个状员的试卷,不知道为什么流露到了民间,现在在网上,是广为流传的一张图片。
事实上,有人分析过这张图片,这篇八股文背后的内容或思想是非常值得我们现代人去注意的。但是,由于我们过度的、盲目的、不加思索的去反对八股这种形式,导致很多古代的八股文里面的一些好东西没有被我们现代人注意。
学术八股的第二种理解,就是洋八股。在这里我引用了武汉大学杨军教授的一篇文章,杨军教授他反对的主要是洋八股,那么,什么是洋八股呢,杨军教授在他的文章里面例举了一些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等学科的例子。在社会科学领域中,过度的引用西方的一些概念、理论和模型,我们还有一个词汇,模仿式创新,在科技里面,模仿式创新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在人文科学里面,模仿式创新能不能成立?杨军教授在这篇文章中也做了简单的探讨。事实上,我们通过杨军教授文章中所批判的现象,反思一个问题,如果我们不用西方的概念,不用西方的理论,不用西方的模型,试想一下我们还能不能写论文。事实上,在社会科学里面,很多人离开了西方的概念,西方的理论以及西方的知识结构后,他们就不会写论文了,这也可以从侧面解释为什么在国内,文科中缺少真正的理论创新,因为我们整个知识结构、知识体系、知识生产就是架构在西方知识基础之上的。我们所谓的模仿创新已经很多年了,但实际上我们只有模仿,没有创新,这是一个客观的事实。事实上,有很多人批判国内的文科创新问题,我们只做到了模仿,没做到创新。在古代八股和洋八股的基础之上,还有一个现象,我本来想把它列为学术八股的第三种解释,但是这个现象还不是很成熟,所以我没有贸然把它做为第三种理解,但是我们可以讨论一下新八股。
新八股这种现象,它在超越了古代的八股文之后,也超越了洋八股对西方知识框架的过度依赖,最后沦为我们硕士、博士研究生写论文的工具,沦为对导师的或者是导师所带的理论流派或知识派别的尊重,从现实层面考虑,有很多因素我们是改变不了的,但我认为,它的现象值得我们去注意,在此基础上,它会牵扯到研究生怎么写论文,也会牵扯到导师如何评判论文的问题,最后沦为我们所谓的学术规范、形式规范。它的结果,就是出现了一大批有概念、有理论、有模型、洋洋洒洒二三十万字却没有观点的模式论文,这些论文没有问题,也没有表示对某一领域观点的赞成或反对,整篇论文中,没有看到作者的思想,我们整个的学术规范就沦为了形式规范。失去了对内容、对学术观点的关照,这是现阶段应引起我们注意的新八股现象。
PART
02
我们在对学术八股做了一些简单理解的基础上,探讨一下学术八股与我们的论文写作、文献阅读的关系,我简要把这个八股文的所谓八股,和我们现代的学术论文以及文献阅读的基本要素做了一些简单的对比。事实上,大部分现代人虽然反对八股,但是你如果问他们八股是什么,我相信大部分人是回答不了的,他们并不知道八股是哪八股,但是在不知道反对对象到底是什么的基础上,却仍然去反对它,由此可见,我们现在对八股的研究或讨论并不严谨。八股其实比较简单,在这里,我用三种不同的颜色对八股做了一下分类,第一种颜色红色包括四个要素:破题、承题、起讲、入手;第二个颜色蓝色包括三个要素:起股、中股、后股;最后一个颜色绿色,叫做束股,这就是八股,我们经常反对的八股的内容。
八股的内容所对应的是我们现代学术论文的基本要素,包括形式要素,也包括内容要素。事实上,经过考查发现,在古代,八股虽然更多的是一种形式要素,但是对应我们现代的学术论文,它却成为了学术论文的内容,它对应的是内容要素。所以,现在的学术研究盲目的去反对这种学术上的形式要素,盲目的去反对学术八股是没有道理的,因为它所对应的并不是学术论文的形式。比如,“破题”所对应的是论文前言所交代的研究必要性这个话题;“承题”所对应的是前言中提出自己研究问题的部分;“起讲”所对应的是文献的两个环节,;“入手”对应的是论文写作的前言环节,在前言中,我们常用最后一两句话交代一下本文的思路,本文的框架,使用的方法和想达到的研究目的,这在古代的八股文中叫做“入手”。“起股、中股、后股”这三股它对应的是现代学术论文里面的主体框架,就是我们经常讲的三段论,“起股”对应论文中的解释问题,“中股”对应论文中的分析问题,“后股”对应论文中的解决问题,它对应的是学术论中的主体性内容。最后,第八股“束股”对应学术论文中的结语。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所谓的八股对应的并不是论文的标题、摘要、关键词、参考文献、注释,它对应的是论文的内容,而不是论文形式。所以,在此我想重申一下,我们现在盲目的,没有理由的,想当然的,不加思索的去反对学术八股是没有道理的,因为在现代,八股所对应的并不是论文形式,更何况现在有很多学者认为我们的学术论文的形式,甚至是一种过度的形式,仍然是有很大合理性的。比如,我们在评判一些论文好或者是不好时,因为文章内容中蕴含很多东西,尤其是文科,真的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那么在这个前提下,如果论文的形式上有问题,比如说一篇学术论文,连个关键词也没有,连个文献也没有,连个注释也没有,标题也不好好写,这是说不过去的,所以很多学者认为,现在研究者写论文,形式方面的要素仍然是有很大合理性的。
我们再看第三个环节,八股文跟我们的文献阅读有什么关系。我们经常强调,文献阅读有一套密码,很多人在文献阅读环节非常容易出问题。比如在选题环节,很多人读的文献越多,反而越不知道自己在研究什么。在一开始的时候,我想研究一个什么,这个时候就开始看文献,看大量的文献,我们用三五十天时间看完了,可看完的结果是不知道自己要研究什么,自己最初想研究的东西忘了,或者是自我否定了。很多人在文献阅读时会出现这个问题,那么出现这个问题的原因是什么?我们经常说,出现这个问题的原因是你不知道,到底应该怎样阅读文献,或者说你不知道通过阅读文献到底得到了些什么内容,得以促进自己的论文写作,而仅仅只是盲目的阅读文献。我不断强调,大家要从一个被动的文献阅读者变为一个积极主动的文献合作者,这个我们不展开讨论,我们重点讨论文献阅读跟八股文的关系。我们再看一下八股文的对应关系,破题对应文献阅读的第一个内容,就是为什么要写这篇论文,如果我们自己写论文,它对应的是研究的必要性,我们在读别人的论文时,在看文献时,要反过来从论文作者的角度思考,他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他是怎样阐述论文必要性的,或者说他写这篇论文的意义、研究价值是什么,这对应我们的第一个文献密码;承题对应的就是我们在看别人的文献时的第二个密码,他的论文在写什么,他提出了一个怎样的研究问题,对应的是论文中的问题环节;起讲对应别人的文献综述和文献述评,在这里我想多讲一句,大家在做文献综述和文献批评时,这两个环节一定要分开,文献综述一定不是以罗列相关文献就叫做文献综述的,这是不对的,这个错误的文献阅读观念一定要改正过来。通常意义上的文献综述包括两个环节:文献综合和文献述评。在做文献综述时,大家一定不要综合完文献就结束,如果你只是综合完文献就此结束了的话,那么,研究问题是推导不出来的,我们为什么要做问题学术史的推理,我们为什么要看那么多的文献,就是为了推导出自己的研究问题,自己的研究对象和自己的论文选题的学术价值。但是,如果你错过文献述评这个环节,你的文献综述是起不到这样一个作用的。我们的文献阅读密码里面,有文献综述紧密相连的两个密码,是对应古代八股里面的第三股——起讲,我们通过文献综合,通过文献术评所发现的现有研究的缺失,或者说不足,或者推到极致来说就是空白,当然,我们要发现空白的可能性是比较小的,我们更多的强调发现文件的缺失或不足,然后,在文件缺失或不足的基础上,进一步找出这些论文作者开展研究的理论依据。
我们经常讲,自己做选题,自己写论文,或者是我们读研究,看别人的论文,如果你推导不出理论依据,那么,这就是你的论文在选题环节过程里面一个非常大的漏洞,甚至有时候如果你的论文中缺少这个环节,你的选题是不能够成立的,这个环节是不可以越过的。我们在读别人文献的时候,通过文献综合,文献述评和发现文献缺失三个环节,去找到文献作者研究的理论上的意义,理论上的依据。我们在写论文时,梳理完自己的研究问题,梳理完它的学术史,一定不要忘了交代这个环节,选题的最终目的就是立题,只有你把这个环节交代完了,你的立题才会进入到最后一个环节——入手,它对应我们写论文时,本文的框架,本文的研究思路,本文的研究结构,包括本文的研究试图要达到一个怎样的目的,可能在文献阅读这个环节,我们不会很重视,会直接越过,去看论文的内容。后面三股它所对应的是论文的主体内容。大多数时间,我们在阅读文献时,并不会不太北京中科医院是假的北京治白癜风的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