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语言大学施春宏教授口述学生李娜整理
翻译学术论文与写作学术论文无论在格式、遣词造句还是思路上都是相通的,最根本的一点是要抓住学术逻辑、理解学术逻辑从而建构学术逻辑。当然,二者也有明显的不同,最大的不同是前者侧重于“呈现”,而后者侧重于“创造”。下面结合老师的讲解以及我自己平时的翻译与写作经验来整理。
一、如何翻译学术文献
严复曾经提出翻译应该追求信、达、雅的三个目标。达到“雅”很难,这要求译者拥有极高的文学素养,有时甚至是一种天赋造化。但信和达却是一位合格的译者应该极力追求的。翻译学术文献时,应忠实原文且语句通畅,避免出现欧化语句和明显的翻译腔,力求整个文章的表述与汉语母语研究者一致,除此之外,更要理解文章背后的逻辑,对学术大背景有良好的把握和深刻的理解。这是在整体上对学术翻译的要求,而要达到这个目标,背后需要许多背景知识和技术细节处理的支撑。我们一一来谈。
(一)把握知识背景
一篇学术文献翻译得精妙,最深层次的原因一定是译者对专业背景知识有很好的把握和深刻的理解,而这两者又体现在对原文每一个字词的落实以及对整个文章学术逻辑的贯通上。
(1)落实每一个字词
翻译一定要落实原文的每一个字词,尤其是副词、习惯用词和专业用语。副词,特别是表情态的副词,体现的是作者对某个事实、观点的评价,是一种主观性的体现,情态副词稍有不同,作者的态度很可能就有微妙的变化。如果翻译时对这些副词视而不见,那很可能就犯了“不忠实原文”这条翻译大忌,将会导致自己以及将来的读者对文章理解偏颇。一些习惯用词的翻译也很值得注意,因为对它的理解往往牵涉到读英文原著的习惯问题。例如英文中高频出现的“withrespectto”,这个词较为抽象,但总的来说也就是“根据……”、“就……而言”、“在……方面”的意思,理解了这些词,文章也就能够读通顺了。对习惯用词的翻译还牵涉到如何查询的问题。如果我们难以把握某个词的意思,最直接有效的办法就是到网上(例如百度翻译等)查询该词的意思,把句库中提供的例句通读一遍,概括他人的翻译,就大致能明白这个词在不同背景下的意思。最难的是专业术语的翻译。专业术语的翻译最见一个人的学术功力。例如《Usage-basedconstructiongrammar》(HolgerDiessel)这篇文章中提到的“aspectmodel”这个术语,不可翻译成“体/貌模型”,稍微了解生成语法的背景就知道,这个术语出自乔姆斯基年的一本书《AspectsoftheTheoryofSyntax》,那个时期乔姆斯基提出了自己的“标准理论模型”,这本书讲的也是这个模型,所以该术语最好译为“标准理论模型”,同时还应该在脚注中以译者注的形式对该术语的学术背景加以说明。另外,术语的翻译还应符合中文的习惯。例如构式语法文献中经常出现的一对词“domain-general”和“domain-special”,有的人译为“领域一般性”和“领域特殊性”,似乎也能领会其义,但还是不太符合汉语习惯,译为“一般领域”和“特殊领域”更符合中文的词法。
(2)贯通学术逻辑
上面我们是从字词翻译中体现学术背景来谈的,其实在理解原文内容时更需要贯通背后的学术逻辑。有的时候只需要一两个例子就可以抓住整篇文章的主旨,甚至是某个理论的要点。还是以HolgerDiessel()这篇文章为例,该文在探讨启动效应(primingeffects)时提到了BockLoebell()的一篇文章,该文章认为启动效应也可以发生在具有某些相同结构特征的不同的句法型式之间,并举了这样两个例子:
A.Thewaslandingbytheairport’scontroltower.
B.Thewasalertedbytheairport’scontroltower.
被试先看到主动句A,随后看到被动句B,但由于A、B两句在结构上有一些共性,被试甚至会把被动句B也作同A一样的主动理解,这就是所谓的“句法启动”。
其实从这一点,我们就能把构式语法的知识融汇起来。由启动效应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什么构式语法强调“enrichment”(固化),因为习得(一语习得)一开始是保守的,由一个启动其他,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才会表层概括出图式,逐渐固化。这样就和固化路径、频率效应、“所见即所得”、场景编码假说等构式理论的核心问题贯通起来了。我们在理解文献时也应该有这种“广泛地学习并领会相关关系”的意识,从而以小见大,以“一沙”见“一世界”。
(二)处理文章体例
文章体例的处理属于“细枝末节”的问题,但也是思维严谨性、系统性的体现。译文应该按汉语文章的体例做调整。下面我们从标点符号、例句以及参考文献三个方面来谈。
首先是整个标点符号系统的问题。中英文的标点符号系统不一样,例如英文中词与词的并列用的是逗号,因为英文的标点系统中没有顿号,而中文的标点符号系统则用顿号表示词与词的并列关系,翻译时需要转换。另外,英文很少用破折号,而常用逗号,例如插入语英文不会用破折号,一般用逗号隔开,但是中文常常会用破折号来表示英文逗号的部分功能。在翻译文章时,原文例句的标点符号要用英文系统的,而例句的译文则需要用中文系统的。
处理例句时要注意,译文应该呈现原文和中文两种文字的例句,呈现英文例句是为了方便读者对照原文,而中文例句是为不懂外文的读者服务的。译文例句应该用单引号标引,并放在英文例句的后面。
译文的参考文献需要按照汉语文章体例处理,最好的办法是参照专业核心期刊的体例要求对照处理。不可原文照搬,因为译文的参考文献是给中国人看的,这是修改参考文献格式的目的。
以上就“神”(把握知识背景)和“形”(处理文章体例)两个方面总结了翻译学术文献时应该注意的主要问题,当然还有很多细节问题需要译者在翻译实践过程中一步步处理,这里只总结最基本、最核心的问题。
二、如何写作学术论文
写作学术论文是一门技术活,但也是一门有套路的技术活。学术论文的内容固然需要创新,但创新也是有路径的、可操作的思维活动。论文写不好最主要是思路问题,也即学术逻辑问题,写作的每一步都渗透着作者的逻辑,只要我们在平时的写作训练中有意识的注意某些方面,就能够逐步掌握路径。
(一)写作思路
面对一个论题时,我们需要学会最基本的学术思考路径——分类。分类是也即范畴化,是人类最认识世界最基本的方式,也是学术研究的基石。面对一个语言现象,我们首先可以从两大方面对其进行分类:意义和形式,因为语言无非就是形式与意义两大块内容。我们可以对语言现象的句法类型、语义类型进行概括分类,在此基础之上可以概括每一类型的特征以及整个构式的语义特征,再进一步还可以构拟该语言现象的生成机制。
(二)段落推进
文章在一个标题(主旨)的统领之下可分为几个次主题,而次主题之间也是逐层递进的,每一小节也只能有一个次主题,而不能好几个主题混杂在一起。以刘文秀的《现代汉语“有+N”结构的构式分析》为例,该文章探讨的是“有+N”构式,按照构式语法的研究路径,就需要探讨该构式的形式、意义以及构件与构式的互动关系。而该文的形式是较为明显的,所以文章的核心必然是构式的意义以及其中“N”的准入条件,这也是“有+N”成为构式的条件,而这又涉及到对“有”的分析,最后则需要进一步探讨构件与构式的互动关系。抓住特征、寻找准入条件是构式研究的主要路径。这几个部分之间是层层深入的推进关系,且每一个段落之下只有一个次主题,逻辑清晰完整。
(三)穿靴戴帽
在写作文章时,每一个大段落、小段落、甚至是语料的首尾都要有极具概括性的话语统领段落或总结段落。这就是穿靴戴帽。穿靴戴帽不仅仅是学术美观问题,更是思路的完整性问题。除此之外,段落的不同次主题之间也要有一些过渡性的话语揭示段落之间的逻辑关联。
(四)处理语料
处理语料时一定要注意内部的排序。很多时候,顺序一改变,性质就不同。如果是平行语料,可以按照首字母的音序排列。但更多时候是非平行语料,一般来说,典型现象需要放在前面,而边缘现象则可以往后排,不太确定的例子最好不要呈现。
(五)建构逻辑
以上几个方面其实都和逻辑建构有关系。这里我们从文章内容大的方面来总结。学术逻辑是需要建构的,逻辑只有建构才能彰显出来。在写作论文时一定要注意逐层推进文章的学术逻辑,所有分析过程都要让读者觉得有思路的可操作性和逻辑的可推导性,没想透的地方也要说清楚,而不能让读者觉得糊涂。这一点生成语法做得非常好。生成语法的每一步移位都是有条件的,有逻辑可寻的。
(六)理论升华
最后是文章的理论升华问题。写文章应该是以小见大,最终的目的是作出材料之外的东西,而不能仅仅局限于材料之上。这就需要我们用理论的眼光来关照相关现象。例如“来+NP”这样的现象多用于口语,这就可以和冯胜利语体研究中的“具时空”联系起来,同时也和“场景编码”相关,接下来需要说明具时空问题。由此还可以想到作为正式语体的法律文本中很可能没有“来”的这种用法。由此可以回应张伯江的论文:戏剧、曲艺往往是具时空性比较强的,在这些场景中常常涉及角色分配,而“来”正好顺应了这种场景需求,因而可以用。事实上,不仅是戏剧、曲艺,凡是涉及到角色分配、任务分配的场景都可以用“来+NP”。而张伯江的研究是这种大背景下的典型个案,与我们的看法并不矛盾。升华到相关理论层面就可以解决很多逻辑上的问题。
综上,我们总结整理了学术论文翻译和学术论文写作时需要注意的若干问题。说到底,逻辑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不管是技术细节还是具体内容,都与逻辑的缜密性相关。而学术逻辑与其他领域、甚至生活中的逻辑是一致的。这似乎也是一个一般领域与特殊领域问题。逻辑需要建构,逻辑也同样需要训练,在平时的生活与学习中最好有意识的提醒自己,勤思考、勤写作,逻辑也会一点一滴地构建起来。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