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论文滁州市二等奖
试论李贺诗歌创作手法中的想象与通感
涂廷婷
摘要:李贺才思聪颖,七岁能诗,擅长“疾书”。白天骑驴寻觅佳句,傍晚回家则翻出囊袋整理,焚膏继晷,十分刻苦。他的诗歌风格独特,奇伟瑰怪、峭丽冷峻。他运用多种创作手法,其中丰富的想象,巧妙的通感手法的运用,让读者进入到神仙鬼魅的世界,去体会非同寻常的诗歌意境。
关键词:李贺诗歌,创作手法,想象,通感
李贺,字长吉,汉族,家居福昌昌谷,所以后世之人称之为“李昌谷”。中唐诗人,其诗想象丰富奇特、常用神话传说托古喻今,故世人称其为“鬼才”、“诗鬼”。与“杜甫”、“李白”、“王维”齐名,与“李白”、“李商隐”合称为“唐代三李”,是继“屈原”、“李白”之后,中国文学史上一位颇享盛誉的浪漫主义诗人。短短二十七年光阴写下了二百三十首左右的诗歌,留下了“黑云压城城欲摧”、“雄鸡一声天下白”、“天若有情天亦老”等传世名句。
据说李贺“形体细瘦,通眉长爪。”相由心生,李贺的诗有一种“鬼魅世界”的可怕描述,比如:“鬼灯如漆点松花”(《南山天中行》)、“鬼雨洒空草”(《感讽五首》其三)、“秋坟鬼唱鲍家诗,恨血千年土中碧”(《秋来》)、“百年老鸮成木魅,笑声碧火巢中起”(《神弦曲》)等等。诸如此类与“鬼魅世界”有关的诗歌,以及除此之外的其他大量诗歌,无不体现了李贺诗歌奇特的想象和奇诡的构思。笔者将在本文中就李贺诗歌创作手法中的想象和通感来加以探讨。
一、想象
马克思把想象力称为“十分强烈地促进人类发展的伟大天赋”①,黑格尔也曾经说过:“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艺术家的想象。”②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到:“古人云:‘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神思之谓也。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其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这里的神思就是想象。想象即再现记忆中的印象或是对印象加以扩大或组合。想象在文学创作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比喻、夸张、拟人……这些修辞手法之所以能够起到它形象生动的效果,主要是依赖想象的运用。
在唐诗中想象的运用无处不在,千古佳句俯拾皆是:“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内一青螺”……在这里,通过想象把飞流直下的瀑布说成是掉落九天的银河;燕山的大雪想象为千树万树盛开的梨花;漂泊在外的诗人想象为天地间一只孤独的沙鸥;洞庭的水是白银盘,洞庭的山是一青螺……诗人们通过想象用日常所见之景或比喻或夸张出来,如在目前,生动贴切。
但李贺诗歌中的想象却大不相同,他的想象丰富奇特,甚至可以说神秘诡异,常人难以触及。
首先我们来看《李凭箜篌引》: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李凭是梨园弟子,善弹箜篌,技艺精湛,名噪一时。李贺的这首诗通过丰富奇特的想象创造出各种各样出人意料的比喻形象,再现了李凭所弹的箜篌乐曲的精妙,渲染了乐曲惊天地、泣鬼神的动人效果,以及李凭弹奏箜篌技艺的高超。
诗句开头四句直接点出李凭在都城中弹奏箜篌,作为著名的乐师,所用之箜篌制作精良。“空山凝云颓不流”诗人想象山中的行云因为听到李凭弹奏的箜篌声而凝结不动,表现了李凭所弹箜篌音乐的精妙。“江娥”、“素女”是传说中的神女,诗人发挥想象,说“江娥”因听到箜篌音乐而感动的落泪,“素女”也因听箜篌乐曲而满面愁容。通过想象化用神话传说中的人物表现了音乐的传神效果。
接下来两句“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用昆山玉碎的声音来形容乐曲声音的清脆,用凤凰的鸣叫形容乐音的和缓;“芙蓉泣露”、“香兰笑”,这一“哭”一“笑”形容乐声时而低回,时而轻快。这两句中作者选择了“昆山玉”、“凤凰”、“芙蓉”、“香兰”四种珍贵神奇、清雅纯洁的物像,在唐诗中倒也常见。
可是诗的最后六句所选择的物像就异常奇特了。诗人借助想象的翅膀,飞向天庭,飞上神山,把读者带进更为辽阔深广、神奇瑰丽的境界。神话传说中女娲选用五色石炼石补天,诗人想象乐音把五色石震破,引来一场秋雨,真是令人震撼!从“梦入神山教神妪”这句开始,写李凭在梦中将它的绝艺教给神仙,惊动了仙界。“老鱼”在水波中跳跃;“瘦蛟”翩翩起舞;“吴质”被音乐扣动心弦,靠着桂树无法入眠;“寒兔”伫立聆听,被寒冷的露珠打湿也顾不得。“本咏箜篌耳,突然说到女娲、神妪,惊天入月,变眩百怪,不可方物,真是鬼神于文。”(黄周星《唐诗快》)
这首诗的最大特点就是想象奇特,形象鲜明,诗人把自己对于箜篌声音的感受借助想象转化成具体的新奇的物像,使之可见可感。
另有一首《听颖师弹琴歌》与之相似,诗中描绘琴声时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越王夜起游天姥”、“渡海娥眉牵白鹿”等诗句发挥想象,用神话人物来描写音乐的轻盈飘逸,独具匠心,令人叹为观止!
让我们再看一首《梦天》:
“老兔寒蟾泣天色,云楼半开壁斜白。
玉轮轧露湿团光,鸾佩相逢桂香陌。
黄尘清水三山下,更变千年如走马。
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
“梦天”即梦游天上,这样的标题本身就带有一种梦幻的色彩,这首诗写梦游月宫的情景,诗人梦中上天,又下望人间,构思奇妙,从非现实的世界冷眼反观现世,从而揭示人生短暂,世事无常的道理。
开头四句描写梦中上天。幽冷的月夜阴云密布,空中飘洒着冻雨,像是月宫里的玉兔寒蟾在哭泣;雨停了,云层裂开,幻化成一座高耸的楼阁,月亮的光芒照射在云墙上,显出白色的轮廓;月亮犹如玉轮,似乎被水汽打湿了;在桂花飘香的小路上,诗人遇上了一群仙女,飘飘然进了月宫。唐代的诗人们写“梦游天宫”的诗不少,尤其是李白,比如《梦游天姆吟留别》。但是李贺《梦天》中的意象选择却很奇特,写“云”层如楼如壁,给人厚重、诡异、压抑的感受;写“月”如玉轮,又碾过水珠,连月光都是潮湿的,给人奇异的感受。
最后两句,诗人回望人间,九州如九点烟尘;一泓海水如打翻的一杯水。世人尽情驰骋幻想,写出了人世间的渺小,寄喻了诗人对人事沧桑的深沉感慨,表现出冷眼看待现实的态度。想象丰富,构思奇妙,用比新颖,出神入化,想落天外,体现出李贺诗歌变幻鬼谲的艺术特色。“论长吉每道是鬼才,而其为仙语,……九州二句妙有千古。”③钱钟书说:“他人或以吊古兴怀,遂尔及时行乐,长吉独纯从天运著眼,亦其出世法、远人情之一端也。”
再如《金铜仙人辞汉歌》中“忆君清泪如铅水”说铜人落泪流下如铅之水,写出金铜仙人初离汉宫的酸苦、凄惨情态。“天若有情天亦老”一句想象奇伟,意境辽远,感情深沉,司马光称为“奇绝无对”④
还有《上云乐》,“飞香走红满天春,花龙盘盘上紫云。”香烟和烛光春气般弥漫天空,景象壮美、雄奇。
更有《巫山高》,神出鬼没,意境深邃。
二、通感
所谓通感,就是“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舌、鼻、身各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线”,“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气味似乎会有锋芒。诸如此类在普通语言里经常出现。”⑤明代杨慎在《升庵诗话》中说:“雨,未尝有香也,而李贺‘衣微香雨青氛氲’,元微之诗‘雨香云淡觉微和’;云未尝有香也,而卢象诗云:‘云气香流水’。”⑥
上文提到的《李凭箜篌引》和《听颖师弹琴歌》在在描绘音乐时,运用了大量的通感描写把听觉的声音用其他的感官表现出来,化无形为有形,妙趣横生。“芙蓉泣露香兰笑”芙蓉哭泣、香兰微笑这些优雅、清新的形象渲染乐曲的优美动听;“十二门前融冷光”清冷的乐声使人沉浸在一片寒冷的气息之中而不自知。“别浦云归桂花渚”以离别的典型场景来形容乐曲幽忽、感伤的曲调;“芙蓉叶落秋鸾离”以视觉可见的芙蓉叶落,秋鸾飞离的凄凉来描摹琴声的凄切;“渡海蛾眉牵白鹿”以飞仙脱俗的形象来传达乐曲的悠远、飘渺……
“天河流转漂回星,银浦流云学水声”(《天上谣》),诗人由天河引起联想,说行云像发出声音的流水一样,把视觉转化为听觉。“今朝香气苦,珊瑚涩难枕”、“松柏愁香涩,南园几夜风”(《王浚墓下作》),松柏的香气竟然品出了苦涩的味道,嗅觉与味觉相互贯通,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骨重神寒天庙器,一双瞳人剪秋水”(《唐儿歌》),体态稳重,气质沉静,视觉与触觉贯通。
文学作品中常见的通感手法往往是两种感官的贯通,以上所举例子便是如此。但在李贺的诗歌中通感手法的运用还出现了多种感官的贯通,从多个角度多个侧面来对同一事物加以描绘,且自然天成,这在文学创作中是少见的。诗人在“一编香丝云撒地,玉钗落地无声腻”(《美人梳头歌》)这两句诗中融汇了视觉、听觉、触觉三种感官,写出美人头发浓密如云、纤细如丝、柔顺丝滑的特点。“思牵今夜肠应直,雨冷香魂吊书客”(《秋来》)两句中,视觉的“雨”和触觉的“冷”,嗅觉的“香”和视觉的“魂”交互沟通,凄清奇诡。
三、结语
李贺诗歌最大的特点就是丰富奇特的想象和巧妙的通感手法的运用,形成了他独特的诗歌风格,在唐代诗歌中可谓独树一帜!
注释:
①马克思语,童庆炳主编《文学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年版,第68页。
②黑格尔语,张福庆著《唐诗美学探索》,华文出版社年版,第页。
③黎简语,刘开扬《唐诗的风采》,上海书店出版社年版,第页。
④司马光《温公续诗话》中语,刘开扬《唐诗的风采》,上海书店出版社年版,第页。
⑤钱钟书《旧文四篇》,上海古籍出版社年9月版,第三篇《通感》。
⑥杨慎《升庵诗话》中语,王大厚《升庵诗话新笺证》,中华书局年版。
参考文献:
[1]王琦.李贺诗歌集注[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年版.
[2]傅经顺.李贺诗歌赏析集[M].成都:巴蜀书社,年版.
[3]叶聪奇.李贺诗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年版.
[4]林庚.中国文学简史[M].上海:上海文艺联合出版社,年版.
[5]陈治国.李贺研究资料[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年版.
[6]钱钟书.谈艺录[M].北京:中华书局,年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