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根据孙老师的讲座视频整理而成,文稿未经专家本人审阅。转载请在留言开白,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作者简介:
孙洪波,博士,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语言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博士,剑桥大学现代及中世纪语言学院联合培养博士,菏泽学院外国语学院院长,马来西亚思特雅大学博士生导师,聊城大学、曲阜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山东省水浒文化研究基地研究员,菏泽学院语言与认知研究所所长,南太平洋岛国语言研究所所长。兼任中国逻辑学会语言逻辑专业委员会理事,欧洲汉语语言学会理事,英国汉语教学协会理事,中国跨境电商联盟副理事长。在Journaloflinguistics、上海翻译、南开语言学刊、山东外语教学、外国语文、外文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20余篇,出版著作(含教材)六部,主持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一项、山东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一项、第十批中国外语教育基金研究项目一项、教育部产学研合作协同育人项目两项,荣获菏泽市第35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一项。
我来和大家探讨一下《会读才会写》这本书。它是重庆大学出版社年出版的。之前看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就比较感兴趣。为什么这这么说呢?因为现在正好是本科生毕业论文的写作阶段,对于我们学院的学生来讲,这本书是很有用的。所以我今天特别高兴,能够受邀请来领读《会读才会写》这一本书。那么今天我们就利用一个多小时的时间,把我个人读这本书的一点感想和大家分享一下。如果哪里说的不对,也请各位老师提出宝贵意见。
首先我们说一下读和写的关系。究竟是读在先?还是写在先呢?可能多数老师现在是为了写才去读,但是怎么把它写好?我这里先不发表意见,只根据这本书的一些观点来谈,即《会读才会写》导向论文写作的文献阅读技巧。
这本书谈到的最核心的一个问题,就是阅读什么样的论文?首先我们说,不是毕业论文,而是期刊论文。这本书提出来的核心问题——如何阅读期刊论文。我们阅读期刊论文,有一种常见的情况,就是大家的思维很容易困在文献里面。包括我自己带的硕士生、本科生,如果在论文写作前期给他安排大量的阅读,好多学生就会跑来跟我反映,“老师,这个论文我读了,也读进去了,但是读进去之后走不出来了。比如说我找到一个主题,然后从知网上找了若干篇关于这个主题的期刊论文,读完发现,我要做的这个研究,已有研究已经研究完了。”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个情况呢?是已有研究真的已经研究完了吗?如果读过《会读才会写》这本书的话,我们说他只是对所读的论文没有一个很好的批判性的观点。
那么既要通过大量的阅读做好前期文献综述工作,又要从文章当中跳出来,我们该如何去做呢?《会读才会写》这本书就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可能的方法,帮助我们如何阅读期刊论文。
这本书的作者是菲利普。我们先看一下他的学术背景,了解他的学术背景对我们理解这本书的写作有好处。菲利普是一个加拿大的犯罪学的教授,本科读的哲学,硕士阶段是读的语言学,博士阶段读的刑事司法学,主要的研究方向是警民互动的社会语言学。
我们知道语言学有很多分支,社会语言学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分支。社会语言学研究最核心的一个词是差异性(variety),比如出现频率比较高的性别差异,另外还有各种各样的差异。当然我们说菲利普研究的领域,硕士阶段和博士阶段结合来看的话,应该是属于跨学科。我个人觉得这种跨学科发生在一个人身上,是特别棒的。比如我们的一个学术团队,有研究语言学的老师,也有研究法学的老师。如果合作做一个项目的话,他们可以有一个很好的互动,叫法律语言学。当然这个是团队的概念,如果跨学科发生在一个人身上,也就是某一学者精通两个以及两个以上的学科,我们说这是很厉害的。
现在好多学校以学科大类来招生,也是有这样一个目的。大一大二,不分小的学科,按学科大类招生,到了大三的时候再分专业,或者有些学校大二再分专业。这样我们的学生身上,会产生综合学科的化学效应。比如文科的学生会有一些理工科的思维,理科的学生有一些人文学科的情怀,这两者结合起来是非常棒的。
再回到我们讲的这本书,菲利普研究的领域是警民互动的社会语言学,也就是作者是一个综合性学术背景的教授。那么他来谈人文社会科学怎么样写作,是很有发言权的。通过他的学术背景,我们可以了解作者横跨了几个学科。学术背景我就不再多说了。
《会读才会写》这本书谈怎么样来通过读去写,他的目的是教给我们怎么去读参考文献,写出文献综述,再把这个论文写好。所以说它的理念是通过读去写。咱们国内论文写作的方法和这个思路是比较一致的。现代外语教学领域有两大核心观点,北方的是以文秋芳教授为代表的,叫产出导向法。产出导向最终是以结果(output)来衡量,当然中间它有三个阶段,驱动、产出等等。南方外语教学领域里面是代表是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王春明教授。王楚明教授的观点是以读促写。我们这本书也是会读才会写。所以说这个是有异曲同工之妙的。
那么我们说,怎么样去实现以读来写的目标呢?这本书告诉我们一个经济学原理——最省力原则,用最小的力气去读懂写作的秘诀。有人会说,我们现在花最小的力气去学写作,是不是有一点功利?我在这里并不讳言这个问题。我们面临各种各样的考核,比如说你已经评了教授了,但是你有三年一考核,或者五年一考核,当然广大高校里面的青年教师面临考核的压力更大。所以说我们花最少的力气了解一点文献写作当中的基本窍门,是有必要的。这个也是实际的意义和目的。
那么各位老师,我们现在来考虑这么一个问题:我们现在写论文,是通过现有的范式去改进轮子?还是说我们完全抛开现有的范式,去发明一个轮子?发明是从无到有产生一个新事物,而改进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去修正改进。这个对我们写论文来说也是一样,我们必须承认有这么一个前提。发明轮子是一个大的范式的改变,转换一种研究模式,出现一个新的研究结论。而改进轮子是基于一个现有的事实,去做一点点修正。我们写论文要追求改进轮子,而不是去发明轮子,只要能说明一个idea就够了。
所以我们论文写作最基础的是,你要把一个观点说清楚,论证一个简单明确直白的观点。我举个例子,我的一位好朋友,他在年做了一个教育部的社科项目,然后发表了诸多论文去结题。我们开玩笑说,你能不能把你所有的论文用一句话来概述?这个朋友说当然可以。他论证了论文现代汉语当中的助动词不是助动词,而是主要动词,也就是说他不承认语法当中的助动词这种说法。这确实是用一句话来说明的。
我们说要说明一个清晰明确的观点,涉及到人的思维模式,这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比如在谈话沟通时,我们需要表达清晰明确的观点。我举个例子,当我们和在校学生沟通的时候,比如说有时候学生给你打电话,他会上来就说老师我找您有个事,这个时候我就要先问他您是谁,他说老师我是您的学生,我说好,你是哪个年级?他说是哪个年级。你是几班,他说我是几班?......在我们的日常沟通交流当中,在校大学生,至少我所接触的学生是有这个问题的——在与人交流之前不会明确的表达自己。“礼貌不礼貌”的问题我们暂且不论。电话沟通时他知道你是谁,你不知道他是谁,这个时候的沟通交流本身就处于一种不平等的状态。
从沟通的角度来讲,如果他换一种说话的模式,比如“老师我是您哪一级哪个班的学生,我叫XX,我现在有一个问题需要您的帮助,您看您能不能帮助?如果您能帮助,我将非常感激,如果您不能帮助也没问题”,这样把两方面的事情说清楚,给人求助还不给他施加压力,像这样我们每个老师都是非常乐于帮助他的。
所以在这里我也是说了一点题外话,有诸多学习沟通交流的材料可供大家参考,比如说非暴力沟通这本书是吧?像这样的都可以。
未完待续字数:字编辑:淘淘欢迎转载,请联系后台开白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