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篇发表于年5月的论文,因“参考文献”部分的第一句:“本文不必参考任何文献”被网友投稿至“迷惑行为大赏”,并引发热烈讨论。
网友大都表示惊讶、质疑、嘲讽,但看到作者的名字后纷纷表示小丑竟是自己。原来,论文的作者就是中国近代“力学之父”“应用数学之父”钱伟长先生。
钱伟长先生的国学功底非常扎实。18岁那年,他以中文和历史两个一百分的成绩考进了清华大学。钱先生又是一个典型的“偏科生”,他在之前的录取考试中,物理只考了5分,数学、化学共考了20分,英文因没学过是0分。“九一八”事变爆发后,钱先生在一夜之间做了决定:弃文从理,科学救国。
其间,各路评论“金句”粉墨登场——
“一开始,这样也行?!气愤!看作者,哦,大佬随意。”
“很实事求是嘛,念书时老师让我们先搞懂先行研究,问题他就是先行研究。”
“作者:我就是参考文献本献。”
“硬要写上也行,那几本参考书作者也是他自己。”
“没写‘本文就是参考文献’,充分体现了论文的严谨。”
这些评论表达了网友对作者的赞美之词,同时也透露出网友对这种“不必”的自信的羡慕、向往以及也想成为能够“不必”、敢于“不必”的人。
网友前后态度的反差让人遐想:如果该论文作者是某位不知名的学者,“本文不必参考任何文献”的声明会招致何种非议、群嘲?
这也令人思考,参考文献何以引发如此热闹?又是从何时起,我们仅凭参考文献就可以“定义”一篇论文的水平?
人们在思想上是否存在一种名为“参考”的藩篱呢?
参考文献是指为撰写或编辑论文和著作而引用的有关文献信息资源。参考文献在科研成果、论文、专著中起到的作用,本应该仅是告诉他人该项研究成果是基于前人怎样的研究做出的。
但如今参考文献的实质和作用变了“味”儿。
如果一篇文章引用国际一流期刊《Science》《Nature》刊发的文章作为参考文献,会倍受重视;若另一篇原创性较强的文章难以找到直接相关的参考文献,则很有可能被忽略。甚至在科研项目的落地方面,是否有外文文献、权威文献做支撑,很有可能影响这一项目的落实情况。
更有网友跟帖反映,某些硬核科技项目上马前,评审人员直接提问的三个问题是:“美国做了吗?美国做成了吗?和美国比我们怎么样?”
如此现象表明,参考文献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们对研究成果水平的评价。
我们需要参考吗?
我们可以不参考吗?
年美国物理学家亨利·奥古斯特·罗兰做了一次著名的演讲,题为《为纯科学呼吁》,要求社会支持纯科学的研究,而不是仅仅着眼于实用技术。
罗兰特意拿当时的中国举例子,强调纯科学研究的重要性——
我时常被问及,科学与应用科学究竟何者对世界更重要,为了应用科学,科学本身必须存在,如停止科学的进步,只留意其应用,我们很快就会退化成中国人那样,多少代人以来他们都没有什么进步,因为他们只满足于应用,却从未追问过原理,这些原理就构成了纯科学。
中国人知道火药应用已经若干世纪,如果正确探索其原理,就会在获得众多应用的同时发展出化学,甚至物理学。
因为没有寻根问底,中国人(年的中国)已远远落后于世界的进步。我们现在只将这个所有民族中最古老、人口最多的民族当成野蛮人。
当其他国家在竞赛中领先时,我们国家(美国)能满足于袖手旁观吗?难道我们总是匍匐在尘土中去捡富人餐桌上掉下的面包屑,并因为有更多的面包屑而认为自己比他人更富裕吗?
不要忘记,面包是所有面包屑的来源。
如果我们用罗兰的这段话来观照现实,会让人有更深层次的思考。
赶超发展,我们的确当有参考的自觉。
不可否认的是,西方自二战以来乃至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其科技实力仍将处于全球的领先地位。近百年来,影响人类文明进步的重大科技发明如核技术、航空航天科学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皆源自西方。
新中国成立以来,和他国相比我们一直在“跟跑”。向前苏联学习,集中力量办大事,努力发展工业,建成了全球唯一拥有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向日本德国学习,我们学习到了先进的生产制造技术和企业管理经营模式,如丰田的精益管理;向美国学习,我们学习到了创新的科学思维、先进的科研模式和理念。这些兼容并包的学习成果,正是取得今日成就的重要推动力。
创新发展,我们也要有不必参考的自信。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打开国门,将国外的先进技术、生产管理经验引进来,结合自身的发展特点,诞生了一大批在创新创造方面大有作为的企业:华为、五菱、海尔、格力、海信、联想、科大讯飞、大疆、比亚迪、小米等。
在互联网技术的推动下又不断创新商业模式、商业逻辑,将生产要素进行不同层面的组合,形成了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阿里、腾讯就是这方面的集大成者。
在技术层面,比亚迪的刀锋电池、大疆的无人机、华为的5G技术等领跑全球,走出了自己的全新道路。
在这一过程中,我们逐步发展形成了锐意创新的文化自信。也正是有这样的自信,这些企业在进入互联网发展时期时并没有落后,反而根据自身所在行业领域特点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新的企业文化,做出了领先全球的成就。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科学技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国家前途命运,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人民幸福安康”。国家的安全需要科学技术,经济要发展需要科学技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需要科学技术。发展科学技术首当其冲的应当是让创新人才发挥作用。
谈及人才问题,人们经常想想到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我们在经济建设领域取得的成就经验,能否为钱学森之问的答案提供一点思路呢?
整个社会都明白要做到“不拘一格降人才”。但在现实中连“参考”都成了“格”。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SCI至上都是我们现在急需破除的“格”。
这些“格”形成的条条框框,框住了创新的人才,框住了创造的活力,更框死了发展的前路,也使得我们大部分人的思维倾向于“拘一格”。社会的发展需要人才,需要自信的人才,需要创新的人才,更加需要不拘一格的人才。
我们还有多少的这样的“格”呢?这值得我们实事求是地去思考,去发现。当前我们正在破除唯论文至上的不合理导向机制,但这些“格”造成思维的禁锢和固化范式却在短时间内难以破解。
思者常醒。只有认识清醒才能破解思维藩篱,才能避免再次竖起这样的藩篱。
参考应当回归它的本意。
参考文献只能提供参考,我们需要参考但我们不能迷信参考。不做自己的面包就得吃别人的面包,不走自己的道路就只能跟着别人跑。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成就的根本在于唯实,唯实的根本在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清醒地看待“参考”才能让我们从参考别人,变成被别人参考的范本。
“有参考的自觉,更有不必参考的自信”,我们才能做大、做香自己的面包,走宽自己的道路。
本期统筹:齐东向
文字:银晟
新媒体编辑:栾笑语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