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申报科研项目的道路上,我失败的次数比成功的次数多。是师长的关爱,同事的鼓励,让我有信心去进行诸多尝试。我于年获批北京市教育科学规划项目,年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年获批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目前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和北京市教育科学规划项目均已顺利结项,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尚在进行中。我不敢说自己有什么经验,因为自己也还是在摸索中,在这里,我想通过回顾自己的课题申报经历,主要结合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申报经历,谈一些体会,还请各位同仁不吝批评指正。
课题申报成功的关键是不断炼题,申请者一定要注意期刊论文与课题申报书的异同。二者都是科研的重要产出形式,都需要体现出严谨性(rigor)、创新性(originality)和价值(significance),但是二者也具有很大的差异。在我所在的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学科,很多学者申请的项目没有获得批准,部分原因可能是他们申报书的内容更符合期刊论文的要求,而不符合项目申报书的要求。
课题申报成功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我们在实施课题的过程中总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难题。而要想在学术道路上走得长远,就必须要重视研究过程和成果质量。我在实施课题过程中主要遇到了两大困难:第一,学习文化这一概念比较新,没有特别成型的学习文化问卷,需要自行编制,但我和课题组成员都没有相关经验。我们主要通过请教有经验的专家完成了问卷的编制,比如,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的高雪松教授、清华大学的崔刚教授、北京语言大学的许宏晨教授都给我们提供了很大帮助。第二,课题研究任务繁重,需要在课题研究、授课和个人生活之间寻找平衡。尤其是女教师,还要照顾家庭、养育孩子,这方面其实我到现在还在摸索。对准备申报国家课题的同行教师有什么建议?第一,保持平常心,多尝试,不要因为一两次的失败就否定自己。目前有各级各类的科研项目可供申报,可以先从申报校级项目开始,不断积累。第二,不说外行话。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