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们要强调的是,王延铁所长毕业于年,也就需要拿那个时代的西安铁一中情况以及北大招生政策来做分析,而不是与现在的比。
通过关键词检索,在维普网上找到了一篇来源于《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年第3期的《西安铁一中简介》,这个时间点正好在王延铁所长毕业前:
在此特别致敬下维普网,疫情之下,为了给广大人民群众的教育、工作和生活提供便利,维普网(
从简介中可以看到,西安铁一中在特长生培养方面有着雄厚的实力,“90%以上的高中应届特长生被保送或考入高等院校”。
查询到《大学指南》年第8期的一篇报道《艺术特长生上北大,最多可降分》,虽然和年相隔十年,但由国家对于高考制度逐渐规范严格的趋势来看,仍可做参考。如有更有说服力的信源,欢迎补充:
文中同时提到,“想要获得北大艺术特长生身份也很难,北大招收的艺术特长生都要进行专业测试和文科课程测试”,这点没有异议。走正规的艺术特长生途径的确是如此。
借此也再一次为艺术特长生正名,这条路线是我们一般人望尘莫及的,羡慕,不嫉妒,更没有恨。
并且,我们一般人鄙视的是那些戴威之流以特长生为幌子的关系生,相信真正的特长生会同样甚至更加愤恨这种污了整个特长生群体名声的吧。
另外,发现一件有趣的事。舒红兵院士的百度百科页面没有是开放编辑状态,而王延轶所长的是锁定状态。
百度给出的锁王延轶定原因有三种:
该词条内容可能存在争议,在争论双方讨论出结果前,词条会处于锁定状态;
该词条内容由百科邀请专业人士提供(如“艾滋病”),为了保护内容的严谨和完整而处于锁定状态。
该词条内容质量较为完善,为保护词条内容及排版完整而处于锁定状态。
具体符合哪个原因,我并不能确认。
另外注意到,王延轶百度百科显示的外文名叫做:Yan-YiWang,不是Tie也不是Iron。
从百度百科可以看到唯一代表成果是:年10月8日,Cell子刊CellHostMicrobe发表生命科学学院舒红兵院士研究组在抗病毒天然免疫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博士生周倩为第一作者,舒红兵和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研究员王延轶为通讯作者。
该内容引用于武汉大学
根据题目《TheER-AssociatedProteinZDHHC1IsaPositiveRegulatorofDNAVirus-Triggered,MITA/STING-DependentInnateImmuneSignaling》在CellPress查到该论文:
让我读懂院士和所长的学术论文,显然是超纲了。我只能从中确认Hong-BingShu和Yan-YiWang是他们的外文名,以及在作者列表里是放在最后压轴的。
而至于二位相识相知相爱的时间点,可以从二位的百度百科履历中穿插着看。
以王延轶为主线,以年份为单位,总结下来就是: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学士(舒红兵时任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特聘教授)
-: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医学院,硕士(舒红兵时任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健康科学中心副教授)
-:武汉大学生命科学院,讲师(舒红兵时任武汉大学生命科学院教授,院长)
-:武汉大学生命科学院,博士(舒红兵时任武汉大学生命科学院教授,院长)
-:武汉大学生命科学院,副教授(舒红兵时任武汉大学生命科学院教授,院长)
-:中科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研究员(舒红兵年当选为中科院院士)
-:中科院武汉病毒研究所,所长助理
-:中科院武汉病毒研究所,副所长
-:中科院武汉病毒研究所,所长
在舒红兵院士的人物事迹里特别写道,年的随后不久,动员在美国读博士的妻子提前回国。如果这个妻子正式王延轶的话,王延轶在年6月份才硕士毕业,这个随后的“不久”还是有点久的。
有线索称:在PubMed上共找到52篇论文,其中14篇不是王延轶她本人的仅是同名(WangYY)。其余38篇论文中,26篇是跟舒红兵院士合作的;其余12篇王延轶独立论文中,没有一篇是第一作者,有2篇作为非第一作者非通讯作者打酱油。
上面提到的PubMed,按照百度的解释:是一个提供生物医学方面的论文搜寻以及摘要,并且免费搜寻的数据库。它的数据库来源为MEDLINE。其核心主题为医学,但亦包括其他与医学相关的领域,像是护理学或者其他健康学科。
正发愁如何逐一核实时,找到了另一线索。中国科学院大学的
其中列出了所发表的论文及著作:
注意到,第19篇和第23篇分别是以第1作者身份发表于年和年的。标题为《WDR5isessentialforassemblyoftheVISA-associatedsignaling
找到了该文的原文:
回过头来,再找一下王延轶曾经的博士论文。搜索到该论文曾被评为湖北省年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标题为《WDR5在VISA信号复合物组装及细胞抗病毒反应中的作用机制》:
知网上可以精准搜索到此篇论文:
知网在疫情期间亦可免费下载此论文,使用CAJViewer浏览。在此一并致敬知网。
博士论文的英文摘要如下:
对比《WDR5isessentialforassemblyoftheVISA-associatedsignaling
知乎上一位工学博士Fay提供了该博士学位论文结构的解读(已逐页确认):第一章研究背景(P1-P53),第二章实验材料与实验方法(P54-P61),第三章研究工作(P62-P81),也即是说王延轶博士展示和论述的研究体系仅仅是一个实验19页内容(最后一页为研究总结和展望)。
参见:
论文中提到:感谢舒红兵教授。感谢舒老师在本论文研究工作进行过程中所给予的悉心指导,感谢舒老师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优秀的分子和细胞生物学研究平台。
感兴趣的可以下载后去做下查重。毕竟有双科学院院士指导,专业度相信还是应该足够的。
至于还有读者提到,说我光能证明王延铁与王延轶是同人,根本不算什么能耐,能找出王延轶和王延河的关系,才算能耐。
真的,可能让这位读者失望了,我庶竭驽钝,也仅仅找出了这么一个基于天眼查查询结果得到的图。里面并证明不了什么,更谈不上什么关系。如同找到我小姨子公司门卫的女婿的同班同学的舅舅是谁谁谁一样地不靠谱。更不能证明喝了双黄连口服液就能预防老年痴呆症。
好了,就这样先。再次向原本无意冒犯的真·艺术特长生群体无条件道歉。
一些其他相关信息,因为是读者留言表述,也是仅供参考。
结论:王延轶博导的签名真好看。 武汉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媒体炒的最红的事件是“中成药双黄连口服液可抑制新型冠状病毒”。这篇论文发表的领头人是这位号称“中国居里夫人”的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80后年轻所长、正厅级干部、研究科学家王延轶。为80后的王延轶进入武毒所仅花了六七年时间,就一路从学科组长晋升(中间经历了所长助理、助理所长、副所长)到正厅级的所长,相当于跳过了上述的规定中的“下一级两个以上职位任职”。另外,在武毒所60多年的发展中,所长的职位都是颇有威望的科学家和学者。王延轶主要研究方向为病毒与宿主相互作用机制,在国际知名刊物发表SCI论文近30篇。不过,在一些较为重要的论文中,有不少都署名在其丈夫舒红兵之后。王延轶学术水平如何?不可否认的是,王所长的学术生涯从始至终一直和舒院士紧紧的捆绑在一起。这种情况一般有两种原因:1)学术伉俪,强强联合,互相成就,内心坦荡荡,无需避嫌,无畏流言蜚语;2)强者不遗余力地扶植弱者,夫妻情深,爱的供养。至于是哪一种,提供一些信息给大家斟酌斟酌。以下我们从一个学者职业生涯的三个重要阶段,来看看王所长的成长轨迹。(由于涉及一些其他作者,我就不写中文名了,不想直接伤及无辜)1.从博士期间看其学术潜力拜读了王所长的博士论文之后,虽然背景介绍占了一半还多的篇幅,虽然论文结构简单到只有三个部分,但是这些都不是我
《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年第3期西安铁一中简介:
《大学指南》年第8期艺术特长生上北大,最多可降分:
百度百科-舒红兵:
百度百科-王延轶:
武汉大学
TheER-AssociatedProteinZDHHC1IsaPositiveRegulatorofDNAVirus-Triggered,MITA/STING-DependentInnateImmuneSignaling:
A20isapotentinhibitorofTLR3-andSendaivirus-inducedactivationofNF-kappaBandISREandIFN-betapromoter:
PubMed上查询WangYanyi的论文:
中国科学院大学
WDR5isessentialforassemblyoftheVISA-associatedsignaling
湖北省年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名单(第14批):
知网-WDR5在VISA信号复合物组装及细胞抗病毒反应中的作用机制:
知乎上一位工学博士Fay对博士论文结构的解读:
武汉病毒所所长原来竟是北大艺术特长生?
转载请注明:http://www.beicanshijie.com/cksl/141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