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骨脂酊 https://m-mip.39.net/news/mipso_6084055.html每逢期末的绩效统计,学校都会发一份师生获奖记录给大家核对。我在查阅时,似乎总能发现有部分同事写出在市里或区里获奖的论文,而且有几个还是常客。论文我也想写,但之前一直觉得这是一个高大上的东西,岂是自己这种凡夫俗子能够驾驭的!不过想想,那些论文获奖的同事,难道都是因为对教育和教学有很深的道行和功力吗?怀着一颗好奇和学习的心,我收集了一些获奖的论文,仔细阅读了几遍,发现写一篇90分的论文的确不容易,但是写一篇60分的论文,还是可以做到的。一篇论文如果能到60分,说明它足以从一堆参赛的论文中脱颖而出,进入获奖的行列;如果能到90分,说明它足以得到市场的认可,这时会有专业的刊物愿意免费发表,甚至还支付稿费。我写过两次,也上交过两次,一次市二等奖,一次区三等奖。虽然经验不算多,现在让我写一篇,我也不敢拍着胸脯说一定能拿奖,但我相信,只要不断提高论文的质量,获奖会是一件大概率的事情。有些老师不写论文,是因为不想写;而有些老师不写论文,是因为自我要求比较高,觉得自己要么不写,要写就得一鸣惊人。其实,如果你和我一样,对教学论文目前都是零的话,不妨先追求写出60分的论文,然后通过复盘,争取快速迭代升级。那么,如何写出一篇60分的教学论文呢?1.定标题所谓论文,就是讨论或研究某种问题的文章;写论文的过程,其实也是思考如何解决一个问题的过程,只不过是用议论文的形式来表达而已。因此,定标题的关键,是找一个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怎么找呢?分两步。第一步是选题指南找方向。论文评选活动的通知里,通常会有一份选题指南,里面每一条都是当前课程建设与改革的重点、热点和难点问题,比如信息化、线上教育、校本教研、有效教学、深度学习、STEM教育等等。这些内容可以为我们提供思考问题的方向,如果哪个名词觉得深奥,只要上网搜索一下,就能了解个大概。第二步是就近原则找落点。有了方向,接着从三个维度找具体问题。一是资源维度,分为两类,一类是数学内容,比如知识、技能、思想、方法、问题等;另一类是学习材料,比如教材、学案、微课、教具等。二是学生维度,分为两类,一类是数学能力,比如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观察能力、记忆能力等;另一类是学习方法,比如预习、听课、复习、作业、拓展等。三是教师维度,可从备课、上课、作业、培辅和测验这五个基本教学组成来找。可写的问题很多,选哪个好呢?我的思路是就近原则,这样比较容易找到鲜活的案例,比如我最近一年教初三,首先想到的就是中考数学的复习,而中考复习通常分为三轮,再结合深度学习这个方向,就能得出“基于深度思考的中考数学第一轮复习策略”这个核心问题。为了进一步缩小范围,我再加个副标题“以‘与圆有关的概念与性质’复习为例”,这样就大致确定了一个标题。2.搭框架标题确定后,有的老师就着手考虑开头怎么写了。问题是,对许多老师来说,写论文只是每天众多事务中的一件,能抽出来的时间是有限的,如果时间足够一气呵成,倒没什么;可是如果一次写不完,等下一次接着写,往往要花点时间把思路重新找回来。那怎么办呢?办法就是,不用急着写开头,先搭建论文的框架,也就是语文老师常说的列提纲。有的人能直接搭出来,有的人搭不出来,怎么办?搜集类似标题的论文,先看看别人的框架是怎么样的。找论文有一个免费的办法,就是借助当地图书馆的数字资源服务,比如我登录佛山图书馆,选择“数字资源”,就能进入中国知网下载论文了。像我这个标题“基于深度思考的中考数学第一轮复习策略——以‘与圆有关的概念与性质’复习为例”,用关键词“基于+数学+为例”搜索,就能找到许多类似的论文。新建一个“对标文献”文件夹,选几篇好的下载下来,就可以拆解框架了。拿我这篇论文为例,它由引言、论述和结束语三部分组成。引言用经典的SCQA模型,大概这么写:“我们要开展中考数学第一轮复习(S),可是复习的效果难落实,复习效率难提高(C),那怎么办呢(Q)?用深度学习吧(A)!”这里的S表示背景,C表示冲突,Q表示疑问,A表示解答。论述是论文的主体,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介绍深度学习的涵义和特征,让读者了解深度学习是个什么东西;另一部分就是以深度学习为指导,结合“与圆有关的概念与性质”的复习,提出中考数学第一轮复习的策略。结束语的一种常见操作是强化主题和价值,简单说,就是再次强调“中考数学第一轮复习很重要,复习策略很关键,深化学习很好用”。有了框架,我们就不用担心写作进度被打断,不仅如此,框架还能为我们启动视网膜效应。什么是视网膜效应?举个例子,当你没买车时,偶尔看到一部车不会觉得奇怪;如果你买了一辆奥迪,会发现自己随时随地都能看到奥迪的车。是开奥迪的人变多了吗?不是,而是视网膜效应让你比平时更加
转载请注明:http://www.beicanshijie.com/cksl/13859.html